【名称】:民间信俗(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

  【类别】:民俗
  【公布时间】:2011(第三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

  【保护单位】: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沈阳市沈北新区老干部服务中心)

  【项目简介】: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是源于结绳记事形式、祖先崇拜性质的民族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锡伯民族特色。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信俗。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吴吉山家族传承的喜利妈妈已历9代,四五百年历史。传说中“喜利妈妈”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实际产生于游牧生活。“喜利”,锡伯语意为延续;“妈妈”,娘娘神,意思是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子子孙孙得以不断繁衍生息。所以,锡伯族自古以来就家家崇拜,户户供奉。 
  腊月十六是喜利妈妈的生日,当天族人将供品摆好,敬香鸣鞭。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妈妈。除夕夜敬祭喜利妈妈,是一个锡伯家族十分神圣的活动。由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摆上供品,燃香叩拜。一直展示到农历二月初二,才收拢放回原处。这一天要吃特赫勒,即荞麦面。 
  喜利妈妈信俗,凝聚着深厚的锡伯族文化传统,是锡伯整个民族从古至今的一种文化特质,是联结民族精神的纽带。
“喜利妈妈”是由“喜仁妈妈”演变而来。在锡伯语中,“喜仁”是“藤蔓系”的意思;“妈妈”则为奶奶、老妪。合起来意为“世系奶奶。”喜利妈妈在东北锡伯族中汉译为“子孙妈妈”,意思是有了女祖宗,子子孙孙才能不断地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也包含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兴旺之意。因而,过年时给“喜利妈妈”贴“福”字,或是贴上“供圣喜生聪明子,奉神永保寿男儿”等对联。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名曰“索绳”,上系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物。

上一篇:【消费习俗】饸饹宴(承德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刘章喜剪纸(宁乡县)传承人:刘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