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圣经学校是一所传授宗教教义和仪规的学校。湖南圣经学校即是由基督教美国内地会于1917年在长沙创办的学校,校址在长沙东郊韭菜园,即今五一东路湖南省政府宿舍大院内。创始人葛荫华(Frank Keller),美国内地会教士,1901年来长沙,随即在学院街租借了一处民房,进行传教活动。
1918年4月《圣经学院公报》中如此描述韭菜园地段:“其位于小吴门与浏阳门之间,在一条新修的军用公路旁(注:当时称军路侧,即今韭菜园路)。这片地开阔,故能确保足够的新鲜空气,同时为修行和未来发展都提供足够的空间。这里的井水提供足够的饮水。”学校创办之后,经历几年的建设,很快规模大具。圣经学校坐北朝南,其建设规模颇大,四周有长长的围墙,正中大门为一幢中国传统式的建筑,洞开三门,两侧有平房向东、西方向伸展。围墙内,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两侧各有两栋楼房成对称形分列,形成了一座广场。围墙外,有一大片菜地,菜地外则是密集的民房。照片还展示了校园内的大礼堂和食堂,其礼堂甚大,呈长方形,分为内教堂和侧道,空间颇大,足可容纳数百人;食堂为平房,系采用中西合璧之方式建筑。圣经学校的教师,主要为外国人,也聘请了一些中国教师。大革命时学校曾一度停办,1928年恢复招生。生源遍及全国17省及台湾、南洋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又停办。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华北沦陷,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内迁南下,来到长沙,借用湖南圣经学校校舍组成长沙临时联合大学。冯友兰、金岳霖、陈寅恪、潘光旦、顾毓秀、朱自清、闻一多、吴有训、赵元任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即曾在此聚合。1938年初,战事日紧,局势愈益恶化,临时联大继续西迁,辗转到了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湖南圣经学校校舍搬迁一空,但常作为民众聚会的场所,也多次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
抗战胜利后,美国饶培德来长继任校长。1948年春,湖南圣经学校成立孤童部,接纳湖南育幼院移交的孤童120名。1951年,湖南圣经学校由湖南省基督教三自革新会接办。1955年合并于北京燕京神学院。
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省人民政府曾迁移到此办公,后于21世纪初再迁长沙天心区。但是,仍有一幢当年圣经学校的办公楼保留至今,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