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龙门九月初一庙会(杭州市)
2018-05-15 15:13
龙门庙会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全民参与,久盛不衰,集中展示了杭州地区富于江南特色的民俗传统。北宋初年(公元980年),孙权第26世孙匡公之子孙忠从东梓关迁至龙门(时年46岁)。子孙繁衍生息,至今已达千余年,现已65世。龙门古镇内拥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群,厅堂楼阁、古塔、牌坊、古桥、古寺庙到处可见。龙门孙氏,浙东望族,富春孙武之子孙明之嫡派。孙武、孙权、孙中山一脉相承。 龙门庙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对北宋年间。龙门孙氏家族人丁兴旺,后裔为了纪念吴大帝孙权与他爷爷孙钟,分别建造了孙钟香火堂,即“孙处士祠”, 纪念吴大帝孙权场所即“荫功天子庙”。为“孙处士祠”圆梁及“荫功天子庙”开庙择日,选定日子农历九月初一。从此农历九月初一前后三天,成为龙门庙会节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孙钟及吴大帝孙权逐渐演化成龙门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条件、生产生活、经济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相对应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聚亲访友活动,家家以客人多为荣;第二类民间文化活动,以唱大戏为主、兼及各种民间文艺活动;第三类商贸活动,方圆几百里的商贩纷纷聚集在龙门,开展物资交流活动;第四类活动会同年,三十岁同年会、五十岁同年会、六十岁同年会在庙会期间聚集,出资捐款,修桥铺路,筹办庙会活动。龙门九月初一庙会活动在“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自1981年有所恢复。2004年龙门古镇实施保护性开发,龙门庙会成为一年一度民俗风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农耕文明相伴的龙门庙会,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集中展演,作为一种通过仪礼和群体性的地方庆典,它在龙门百姓的生活世界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给个体人新的能量,给村落新的荣光。龙门庙会对传统宗教祭仪、民间游艺以及戏曲表演艺术、饮食文化等的维护、保存、提升、发扬与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