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阿乌(昆明市)
2018-05-15 15:13
矣六街道办事处子君村位于昆明市东郊滇池之滨。子君人,自称“撒摩都”,属彝族的一个支系。据2008年统计人口3418人,彝族子君人占83%。。
子君人的民间音乐主要以乐器“阿乌”和“阿乌”曲调《布啦哩》最具代表性,距今已有3500多年。农业以旱田耕作为主,靠雨水种田,干旱时,不能适时栽种,男女老幼就吹起《布啦哩》,祈求苍天降雨,这一习俗几百年来一直延续传承下来。
1981年《人民音乐》第六期程迢的《阿乌与布啦哩》一文中,认为“阿乌”外形与周代的“埙”相似,比“埙”可能还古老,或许就是周代出土的“埙”的雏型。“阿乌”传承至今,仍是纯手工泥制乐器,制作工艺原始古朴、没有经过任何改良、三个音阶构成,音色古朴淳厚。“阿乌”有“人类古乐器活化石”之称,是彝族子君人历史文化的识别标志,反映了子君人在一定时空内的创造力及文化形态,“阿乌”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其制作方法为:“阿乌”的制作:选用有胶质的塘泥晒干,放在臼里舂碎后,用筛子去除杂质,加入米汤反复揉捏后,根据所作“阿乌”的大小,取泥团放在漆盖上,把小腿收缩,使小腿与膝盖成垂直90°,用手掌将膝盖上的泥团拍打成厚薄一致的凹圆形,将凹圆形的薄片取下来用手折拢(对折),粘合,外形就像一个空心的水饺,呈菱形。在“水饺”正中边沿上方用棕丝开一个直径约0.2~0.3吹孔,在正面腹部中间用小木棍开两个对称的音孔,用竹片刮光滑,阴干后即可吹奏。“阿乌”有大有小,大的音色浑厚、饱满、低沉;小的音色明亮、悠远、有穿透力。其演奏方法为:双手执“阿乌”,两手食指或中指分别按两个音孔,嘴唇撮起对准吹孔吹气发音。“阿乌”传承至今只能吹出三个音,即do、re、mi,具体指法是:两手食指同时按住两个音孔即发do,放开其中一个音孔发re,双手食指同时放开发mi。
“阿乌”吹奏最典型的曲调是《布啦哩》,据传有“阿乌”就有了《布啦哩》。“阿乌”制作及演奏传承,主要以家传、师传为主。随着汉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这一凝聚着百年彝族子君人的传统乐器,面临着失传的窘境,2006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的郭春泉,年事已高,现今子君村只有1~2人掌握“阿乌”的制作工艺及演奏。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