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七夕节祭星乞巧(杭州市)
2018-05-15 15:15
七夕节祭星乞巧风俗应该说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要真正世代传承又鲜活地活在当代,这并不多见。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坎山镇由于近一个世纪的“萧山花边”产业与境内千年古刹地藏寺“鹊桥会”,三者结合在一起,便使七夕节祭星乞巧风俗绵延不绝,至今仍为当地老百姓所信奉与履行的生活常规。经研究发现,七夕祭星乞巧风俗的来历,确实非同凡响,她源于古代人朴素的“生态宇宙观”。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早发现与创造 “东、南、西、北、上、下、中”七个空间方位,并且同时拿它表示时间的推移,这便是宇宙循环往复、不断运行的周期。外国人称为星期,要做“礼拜”;中国人特别看重“七月七”,要过“七夕节”,在这一天乞爱、乞子,同时也乞巧、乞美。萧山区坎山镇七夕节祭星乞巧的原生态状况是:七月初六夜晚在始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的地藏寺有数万人宿山祈福、坐夜诵经,陪同老人来的青年男女在此相亲寻偶,有民谚曰:“若要夫妻两恩爱,地藏寺里坐一夜”;在七月初七当天,家家户户采挖莲藕,采摘水菱、石榴和柿子等时令鲜果,作为晚间祭星乞巧的供品,同时,姑娘们采木槿树叶洗发,有的还将精心制作的花边、小人鞋,挂在公用的坑边,展示自己的手艺,因为她们崇拜当地的挑花能手“坑香姑娘”,祈求幸福美满的婚姻;七月初七夜晚,姑娘们在自家庭院祭星乞巧,同时互相串门比赛穿针引线的技艺,祭星时还拍手高唱从老辈人口里传下来的民间歌谣,讲述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当年,当地挑花边的女工多达30万人,如今挑花边产业虽已日益机械化,但手工挑出的精品更加名贵,远销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产量占全国50%以上的份额。此俗滋润与培育了青年男女特别是妙龄女郎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妇女自强、自主、自立,谋求自身解放的重要推动因素,在近代涌现出像杨之华(瞿秋白夫人)这样的妇女运动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