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里商仁灯(杭州市)
2018-05-16 14:04
“里商仁灯”又称“商辂花灯”,实为龙灯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淳安县里商一带。始于明朝成化十九年(1483年),距今已有520余年的历史,据说与明朝宰相商辂有关。商辂(公元1414—1486年)生于淳安县里商乡里商村,历任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官至太子少保、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死后赠太傅,谥“文毅”。他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力谏勤政,扶掖朝纲,一生功绩卓著,人称“一代贤相”。在商辂七十寿辰时,宪宗皇帝敬其仁德,特赐宫灯百只以示庆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故名。为缅怀商辂,商氏后裔特造花厅一座,并按宫灯式样制作花灯,每逢春节、元宵举行巡游活动,以示纪念。 里商,原名“芝山”,又名辽源、文源。商氏祖先原本河南开封人。北宋中叶,商瑗从西夏返归中原,择地青溪(今淳安)芝山居住。此后,芝山便以“辽源”为名。明正统十年,瑗十二世裔孙商辂考中状元后,辽源又改名“文源”。 里商由原里商、里阳、许源三乡合并而成,地域面积276平方公里,所辖31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距县城21公里。这里交通便捷,山多地少,茶叶是这里的主要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5%。 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除明时三元宰相商辂外,南宋著名历史人物杨桂枝也出生在这里(里商杉树坞龙门堪杨家基人)。杨桂枝即宁宗皇后、理宗皇太后,死后,谥“恭圣仁烈”。迄今,里商仍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有商辂曾祖父商邦昌墓、商辂花厅、项羽庙、武肃王祠及杨桂枝祖父、父亲合葬墓——皇后坪,可见其文化底蕴深厚。 里商仁灯元宵游灯活动是里商村人自我娱乐、自我表演的传统特色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里商的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举行每年一度的大型游灯活动。一轮明月刚刚升起,这里的男女老少就手提、肩舆各自精心制作的“仁灯”纷纷来到商氏花厅门前的广场。一番简短的仪式后,就开始巡游。这时,六条八米多长的虾灯和两条别致的小龙早早等候在广场上,随着六门山羊炮齐声鸣响,一条巨龙从祠堂破门而出,在虾灯的引领下,翩翩起舞,几百盏“梅兰菊竹”、“寒鹊争梅”、“荷映红日”、“凤采牡丹”、“玲珑古塔”等奇特各异的仁灯紧随其后,组成一条长达数里的游灯队伍。全村通宵达旦,到处一片欢腾,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 “里商仁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龙尾用竹、木做骨架,外层用各色彩纸粘贴而成。龙身由数十条长1.5米、宽0.15米的板凳组成,每条板凳上置六只花灯。花灯种类繁多,图案逼真,并配有喜庆、吉祥对联。 里商仁灯制作繁缛,工艺复杂。仁灯高0.25米,四面八修边。制作时首先绘制花样,按灯的大小绘出不同的门、角、头、尾图案,图案有花鸟、动物、人物及福(蝙蝠)、禄(鹿)、寿(鹤)、禧(喜鹊)和琴、棋、书、画等民俗内容。花灯最繁缛的工艺体现在灯面刺孔上。将灯面以每叠12张叠好压平,四角固定好后开始针刺。针刺时取绣花针一枚,一头镶在筷子上,用线固定。需留的树、草、花茎不刺,其余的部分要全刺,刺的越密越透光, 晚上巡游时,效果也越好。 里商仁灯表演热闹欢快。表演时有乐队伴奏,场面十分热闹欢快,参与人员多,娱乐性强。巡游活动具有祭祀性。一为祭祀商辂,二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因此,在每年元宵游灯活动开始之前,游灯队伍都要在“商辂花厅”门前广场聚集,举行一番简短的祭祀仪式,然后再开始游灯。游灯队伍经过每户村民门口,这户人家就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以图平安吉利。此外,里商仁灯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对于研究淳安尤其是里商一带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近几年来乡村游的兴起,里商仁灯焕发了新的生命,它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资源,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加强对里商仁灯的保护,近年来,县文化部门和有关乡村先后组织里商仁灯参加千岛湖秀水节、杭州西湖狂欢节,杭州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等大型展示活动,2006年已列入杭州市首批非遗保护项目和县首批非遗保护项目。但目前里商仁灯后继乏人,传人寥寥无几,正面临消亡的状态。尽管县文化主管部门这些年来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仁灯的资料,建立了资料档案,但要保护和继续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