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西兴竹编灯笼(杭州市)
2018-05-16 14:05
【项目名称】西兴竹编灯笼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地区】浙江省杭州市
【项目级别】省级
【项目批准时间】2007年正式录入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项目简介】
人们夜间出行,除非月夜,必得照明;在设有电灯、手电筒之类现代科学产品之前,往往要打起松明火把一类燃烧物;古诗所说:“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秉烛就是擎着火把。蜡烛这一物事,文字记载,盖始于东晋初年。那时的蜡烛是奢侈品,平民百姓用不起的。夜晚提着一盏灯笼,柔和的烛光照明了平整的石板路,行人酒足饭饱之后缓步踱回自己的家门。这是江南神韵,这幅宰韵图中的主要道具—灯笼,就出在我们西兴。灯笼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而我们西兴人的缩脚语(歇后语)中,就有三句与灯笼有关。一句是“月亮地下照灯笼—亮见亮”;另一句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再一句是“灯笼壳打老婆—虚张”。灯笼壳用篾丝编成,糊上一层薄纸,用作打人的武器,当然只能是装个样子而已。西兴地处钱塘江南岸,以前多竹园,几乎每户农家屋后皆有。所栽之竹多为淡竹、杠竹,其特点为杆细、节长、质韧,是制作灯笼壳子(骨架)的好材料。勤劳智慧的西兴人因地制宜,制作灯笼,为夜行人解决照明问题。西兴原为两浙门户,浙东运河之源,人文荟萃、商业发达,又因官吏,客商过往频繁,投宿者晚间需照明用具,促使西兴灯笼发展。旺盛时期,西兴灯笼销往杭州、衢州、嘉兴、湖州、金华、宁波、绍兴等地,并远销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西兴人经常到衢州、桐庐、慈溪等地开设灯笼店,受到当地百姓喜爱。西兴竹编灯笼始于南宋(950年),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如今的西兴灯笼已由单一的照明灯变为喜庆,节日用的祝贺灯,仿古景区及酒楼、饭店、茶肆的装饰灯或广告灯。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已被列入杭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朝时期,杭州西兴手工竹灯名震中华,南宋宫廷所用的灯笼几乎均出自西兴人之手。旧时西兴不少乡民,会趁冬季外出开办季节性灯笼店。大约是农历十月开始,手艺人带上一两千个灯笼壳子及相应材料,到淳安、建德、兰溪、湖州等地,为当地人做过年用的灯笼,生意红火时大年夜回家,也有人忙过了元宵节才回来。民国《萧山县志稿》中有载:灯笼,西兴相近各村妇女皆以此为生,有广壳、香圆、单丝、双丝、方圆、大小便行诸品,通销全省。 西兴多竹园,所栽的淡竹、杠竹,节长、肉厚、杆细、质韧,是制作灯笼骨架的好材料。西兴灯笼竹壳,一般都由家里的女劳动力手工完成。马湖村里像她这样会编灯笼壳的妇女有几十位,每人一天能编出40到50个。民国以后西风东渐,陆上交通系统逐步完善,运河失去了原本的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电灯,灯笼、过塘行也就随着西兴老街一起,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
西兴竹编灯笼的制作,还要在壳子上彩绘龙凤,或者剪贴姓氏,最简单的照明用灯笼也会写上福字。旧时姑娘出嫁,送嫁队伍的前后,一定会有人提着纸灯笼。花轿的轿杠上,也会挂上灯笼。灯笼上贴的就是夫家姓氏的剪纸。此外,旧习俗里最常见的就是写上堂号。堂号是旧时名门望族的称号,表明了祖上功勋业绩或是家中科举功名。每逢节庆,门前挂起书写有堂号的大红灯笼,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光荣历史。
西兴灯笼,轻巧易带,大小不一,形状多样,古朴美观,色调淡雅,用途广泛。制作精良,工艺复杂,全由手工操作,具体制作程序如下: 1、剖竹劈篾:竹篾粗细因灯而定,细可如发,粗可似筷。 2、编制灯壳 :形于脑中,全凭手感。 3、糊纸着色:选用上等桃花纸(薄而韧、透明度高),采用水性颜料。 4、上油:用熟桐油,以棉丝团蘸蘸,均匀涂上,一般为两遍。 5、做底盘:圆木盘正中钉一只铁钉,插蜡烛用,直径两端插入铅丝,用作轴心。西兴灯笼的保护和发展已引起了区政府有关部门和西兴街道的重视,拨出专项资金扶助西兴灯笼的传承和发展,并在传统佳节或国定节日,或重大庆典,900米的西兴老街挂满各式灯笼,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尤其是元宵节,西兴灯笼唱“主角”,变成灯的海洋。还将西兴灯笼编入滨江中小学乡土教材中进行教育。利用劳技课教学生学制西兴灯笼,并专门成立西兴灯笼编制兴趣小组。在社区(或村)开设西兴灯笼编制培训班。每季度一次。为了扩大西兴灯笼的知名度,已将它搬上舞台,改编成广场舞蹈《西兴灯笼》。该节目参加杭州市第三届《风 雅 颂》民间艺术广场展示上,荣获表演金奖,优秀音乐奖。 今后打算开辟西兴灯笼动漫化产业基地 ,改变传统单一化的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大批生产,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项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