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跳仙鹤(杭州市)
2018-05-16 14:07
富阳建制于秦朝,境内的富春江自桐庐西流入界,奔向钱塘注入东海。两岸山青水秀,堪称鱼米之乡。然而每当山洪暴发,春江泛滥,往往为老百姓带来灾难,所以有关山神水族、飞禽走兽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较多,由此而繁衍的民间舞蹈也相继问世,《跳仙鹤》属此范畴。《跳仙鹤》的发源地富阳市场口镇世居着徐姓宗族,相传,徐氏传人徐世楹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考中进士,在乘船赴四川上任途中遭遇暴雨,船身颠簸,万分危急,忽然飞来一只大鸟,停在桅杆顶上,使船只转危为安。抵达四川后,徐世楹画了大鸟图形,称为仙鹤,供奉堂上。后来回场口造了“官房厅”,逢年过节,画挂中堂,子孙拜祭。从供奉画像发展到舞蹈,年份已无据可查,据老人回忆,场口镇一直以来有春节、庙会“跳仙鹤”的习俗。最后表演“跳仙鹤”的老艺人徐茂金于1954年代表富阳县出席建德专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而后由省里组合,《跳仙鹤》和吴兴县的《贝壳舞》成为《鹤蚌舞》,出席1955年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拍成纪录影片。徐茂金于1961年去世后,《跳仙鹤》活动一度停顿。至1979年,富阳县文化馆冯志恒(已故)等人重新编导了《鹤蚌舞》,在浙江省第二届群众文艺调演中获民间舞蹈奖。1992年,场口镇青年蒋桥表演过《跳仙鹤》,但形式已经演变,此后停演。《跳仙鹤》表演由仪仗队开道,仪仗队人数8-10人,各执彩旗一面。然后是舞鹤者置道具于背上,弯腰成90度,双手操纵鹤头和翅膀进行舞蹈。舞者左右由四人各执一盏油松灯或大灯笼,保护舞者,并在晚间照明,由梅花锣鼓队断后。 《跳仙鹤》活动已经停演多年,濒临失传。作为场口镇独特的民间舞蹈样式,场口镇政府已投入资金6万元,整理了文字资料,绘制了舞蹈图片,培训了舞蹈演员,组建了梅花锣鼓队。计划2008年起,《跳仙鹤》活动将重放异彩,所需经费由场口镇政府下拨、富阳市政府补贴、社会集资三方联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