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织布,又称“家布”、“粗布”。土织布在韩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韩城地处黄河中游,关中平原东北部,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充足的水源、物产的丰富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男耕女织的年代里,土织布制作技艺作为韩城广大农家女必备的生活技能在这里广泛流传。那时的韩城人无论婚丧还是嫁娶,织布作为必备品,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土织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朝,当时有为出嫁的女儿陪嫁手织布床单的传统。每逢哪家有女儿出嫁,娘家就会备上花色不同的手织布床单作为嫁妆,既体现了娘家人对女儿的关爱,也是母亲勤劳能干的象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夏季农闲时,在农村的院落里,随处都能看到农妇织布、绕线的情景。后来随着机器织布技术的盛行,其颜色、花式不断丰富,手工制品相对落后,掌握土织布技术的人慢慢减少,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渐渐成为回忆,偶尔在农村才能见到老式的织布机。在现如今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返璞归真的土织布又重新受到广泛追捧,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

韩城土织布讲究制作工艺,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 要经过弹花、搓捻子、纺线、拐线子、缠穗子、浆线、染色、经线、刷线、作棕、织布、了机等大小二十七道工序精制而成,织造工艺尤为复杂。妇女们将弹好的棉花搓成捻子,用纺车缠绕成穗子;随后进行拐线,拐完之后再在线车上倒线缠穗子,缠好的穗子有的用于梭子,有的用于织机;接下来是高温染色,根据需要可以染成各种颜色,在热气腾腾的水中反复搅拌,拧干水分后晾在院中,五颜六色的线挂在农家小院中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在经过浆洗晒干后,倒在筒棍上进行经线的操作,多股线同时拉出来缠绕在杆上固定,反复拉扯后根据需要再拉其他颜色的线;经线完成后再进行穿舌的操作,将线一丝一丝穿过缝隙,用棍挑出,一一穿满后,将线缠好进行刷线,边刷边缠,之后进行作棕的操作,作棕之后搭在织机上开始织布,梭子来回穿梭,经线纬线相互交织……织出美丽的图案,织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韩城土织布制作技艺题材源于生活,也是一种抽象化的艺术。农家妇女能靠二十余种基本色线织出几十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变换出如芹菜杆、马尾巴、九点梅、十六点梅、柿子花、凤凰单扇翅、北京开大花、石榴籽、一扇坡等等花式,丰富多彩。用色或以红白搭配,或蓝白相间,或蓝黄穿插,大小方格相错,如白细布、条子布、大小方格布、提花格子布等,不同的色彩和点线面组合而成,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织品色彩明快,清秀自然,古朴无华,反映的生活形式是重复间接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极具艺术魅力。

如今,土织布以其精湛的手织工艺、健康的天然品质、鲜明的地方图案,广泛用于床单、门帘、衣服、被里、民间丧葬的孝布等,非常适合民间婚丧嫁娶、百姓生活。它质地柔软,吸汗性强,舒适透气,雅而不俗,古朴大方,成为真正的绿色生态环保佳品,深受人们喜爱。                            

韩城土织布经过长期发展和不断改进,已形成色彩鲜艳、热烈厚重、富有装饰性、原生态气息浓郁的艺术风格,为韩城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开发旅游文化资源起到了推动作用。2013年,韩城土织布技艺被列入渭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上饶自然门武术(上饶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山西年画-木版年画(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