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是纳西族先民创制的一部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纳西语称为“崩时细哩”。“崩时”,即今玉龙县白沙一带,意为崩人死亡的地方;“细哩”则为模拟弓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象声词,指细乐。《白沙细乐》就是纳西先民为凭悼被战死在古战场——白沙的崩部落将士而创作的有歌有舞的以八个乐章有序组成的管弦乐套曲。
《白沙细乐》主要流传于古城区束河街道黄山社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镇长水村。
据古书记载,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富有音乐天赋而又充满哲思的民族。唐代《蛮书》中的纳西人“俗好饮酒歌舞”,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古籍中,也有大量的祭祀音乐,以及被中国舞蹈艺术家戴爱莲称为世界罕见的舞谱《东巴蹉模》,即纳西族为歌颂战神、模仿飞禽走兽的原始舞谱。历史上纳西族先民为了生存曾和吐蕃、西番等周边民族多次发生战争,为了反映民族之间的战争和表达向往和平的理想,创作了有八个乐章的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据史料记载,《白沙细乐》在宋末元初(1244—1271年)之前已流传于丽江纳西族民间。到清代(公元1616—1911年),纳西族与汉藏等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由汉族、白族等地区传入的唐宋元词牌音乐和道教科仪音乐遍及丽江城乡,使纳西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由盛变衰,逐步演变成丧礼音乐,到民国(1912—1949年)末年已濒于失传。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派专业人员对其作专题调查,将流传下来的八个乐章进行录音和记谱,并撰写了《关于<白沙细乐>的调查报告》,指出《白沙细乐》这部古典音乐套曲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价值,它才重新为世人所重视。

纳西族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的乐队至少由8人组成,各执横笛、直笛、芦管、速古笃、曲项琵琶、古筝、二簧、胡琴8种乐器,分工较严格。演奏人员身着麻衣、麻裤,上身穿羊皮褂,下扎麻           布或毡带绑腿的传统纳西男子服饰,演奏时按长者在前,幼者在后的次序排成竖列。

套曲《白沙细乐》共有8个乐章,分别为:
第一乐章:《笃》(序曲),由竹笛独奏。纳西语“笃”系音乐术语,指用来供其它乐器校正音准和表现音乐主题的引子,是整部音乐的序曲。纳西语“素笃”为生命神,“笃”可译为生命之歌。此曲开始便引入哀怨凄楚的情绪,倾诉着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第二乐章:《萨拾》,意为“捎信”,古时译为《一封书》。将管乐部大起大落及弦乐部如泣如诉的旋律交织起来,细腻地刻划了纳西土酋的女儿写信给崩王时的那种复杂心态。
第三乐章:《三思吉》,意为“鲜血流成的河水”,是至今尚存的白沙河名。乐曲在合奏中加人齐唱,用音乐和诗歌来抒发对战争造成血流成河的惨状的哀叹。
第四乐章:《美命唔》,意为“天女(指已出嫁的女儿)哭泣”。乐曲用竹笛表现公主得到崩部落将士覆没的噩耗后,悲痛欲绝的哭泣之声。最后,痛不欲生的公主投玉湖自尽。
第五乐章:《美丽的白云》,也叫“阿丽丽格吉拍”,为超度阵亡将士之歌,是一首器乐间奏的歌曲,以歌词的第一句为标题。纳西语“阿丽丽”,为歌曲衬词,“格”为助词“的”,“吉拍”意为白水河,玉龙雪山东麓有“白水”、“黑水”两条河流。歌词意为安抚战争死难者,将崩部落阵亡将士的冤魂从白水、黑水之间超度回其故土去。
第六乐章:“跺蹉”,意为“赤脚的舞蹈”。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崇信东巴教的纳西人,就用原始的东巴舞蹈,狠劲地踩压战争之鬼。以器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形式,表现人们对战争恶魔的痛恨。
第七乐章:“抗蹉”,意为“射箭舞蹈”,此曲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舞姿有射箭动作,意在用利箭射死导致战争灾难的魔鬼。
第八乐章:《幕布》,即“挽歌”,以领唱、合唱及器乐伴奏的形式,寄托人们的哀思及对和平的祈愿。

《白沙细乐》全曲风格统一,整体结构严谨,各乐章层次分明,形式变化丰富,按内容的需要层层递进地表现音乐主题,真正体现了“主题活用”的作曲法原则。在内容上,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逻辑严密。在音乐形式上,鲜明的主题遵循“起、承、转、合”的法则,以再现、自由变奏、和声、复调等手法反复展衍,穿插地配以歌唱和古典舞蹈,形成一部结构严谨,有起有落而又极富哲理的作品,这在中国和世界民族音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乐器上,以丝竹乐器演奏为主,辅以歌唱和舞蹈,无打击乐器伴奏,也无唢呐等音色尖利的乐器参加而称“细乐”,其中使用的吹管乐器有直笛和芦管,弓弦乐器有速古笃(为纳西族特有的乐器,是以该乐器在演奏纳西族音乐中所发出的拟声词命名)、曲项琵琶和古筝。在曲调上,音律古朴,且极富民族特色。器乐曲由五声音阶构成旋律:横笛和直笛常用慢颤音演奏“变宫”(A),“变微"(E)的长音,具有凄冽、激越的音乐色彩;在演奏中,八度和声的运用十分频繁,奏出本音后紧跟低八度音,多用“商”(C),“角”(D),“羽”(G)等音,高低乐器之间也常形成八度和声。
由于纳西族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的古老性和艺术的珍贵性,成为民族音乐的“活化石”,宛若璀灿的明珠,闪耀在民族音乐的星空,其价值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作。其传承谱系据六十年代初可考资料记载,长水的阿普道在丽江白华“马里利度过”做木匠时,跟一位艺人学得归家后,传给曾祖父阿普玉,阿普玉传给祖父阿普知,阿普知传给伯父和六祥,和六祥又传给和锡典,和锡典再传给和茂根,和茂根传授给其子和凛毅。
《白沙细乐》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传统舞蹈】波密波卓(林芝地区)

下一篇:【传统舞蹈】比如达布阿谐(那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