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市”摔跤被誉为百戏之首,既是体育项目,又是文化娱乐项目,最初起源于清朝满族摔跤布库游戏,在继承形意拳和查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当年北市场的西北方向,是有名的“杂巴地儿”,有聚集人群,有进行场地表演的空间和号召力。其收费低,并可以临时搭场地,这为北市跤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市摔跤”对于老沈阳来说并不陌生,在旧社会,北市摔跤多是以表演卖艺的形式出现在街头。直到解放后,摔跤手的社会地位才有所提升。之后,北市摔跤的技巧性与竞技性得以开发,摔跤手们在表演同时也会参加竞技比赛。

 

用老一辈人的话讲,在旧社会,他们“撂地儿”、“打钱”,在尘土飞扬的摔跤场上,靠血汗挣吃饭钱。进入新社会,他们有幸进入体制,成为旧社会改造的成功样本。1959年,中国式摔跤在第一届全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北市摔跤手的水平得以迅速提升。然而好景不长,中国式摔跤因不是奥运会项目,在第七届全运会上被取消,北市摔跤也从此走向落寞,一段段武林的风光传奇逐渐被人尘封于记忆深处。但是,在老一辈摔跤人看来,传统摔跤技术从未消失于江湖。

 沈阳老北市跤场由“跤王”董永山、“跤霸”栾树生、“墩子刘”刘长青共同创建,并将北市跤场发扬光大,逐渐成为扬名全国的跤场。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北市跤场”这四个字让这片“杂巴地”名声大噪,成为与北京天桥、天津南市、济南大观园等齐名的摔跤圣地。老北市跤场在初创时期最出名的摔跤手叫徐俊卿,北京顺义人,身材魁梧,手脚利落灵活,会武艺。伪满初期,日本相扑能手来沈阳比赛,曾被徐俊卿摔倒在地,一战成名。


沈阳老北市跤场的特色是武术加跤,和北京、天津的“光说不练”不同,北市跤场是真摔。老北市摔跤融合了满族的布库和汉族的角抵,互掺其长,融会贯通,主要是用手控制对方,用腿绊倒对方。跤者所习练的绝活有:千手别、腰上飞、乌龙摆尾、夜战八方、寒鸭浮水、苏秦背剑。其中“千手别”、“腰上飞”是北市跤场摔跤的两种绝技。“千手别”,主要用手防护对方。借力打力,手法巧,防不胜防。“腰上飞”,一方用左手抵对方右手肘,右手抵对方左后腰。运用腰力、胯力,快速转体,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把超过自身体重的人摔倒。


“北市摔跤”有“武相声”之称,因其在比赛的过程中有解说、笑话、买卖嗑。比如对小个子摔跤的解说:“秤砣小,顶千斤。”表演收钱的嗑:“各位看跤不容易啊,你带得多多给,带得少少给。”他们还以诙谐讽刺的语言调侃对手,如“你摔我的盆,我打你的幡儿。”

“北市摔跤”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承载了老沈阳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了摔跤手的智慧与才智,填充了中国摔跤体育史,其不仅仅是一项文化体育活动,更是展现沈阳人精神面貌、凸显东北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又是满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但“北市摔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传承至今,因受场地、资金、宣传等因素的制约,发展受到了限制,掌握这项民间绝活的人也越来越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北市摔跤”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技艺。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这种民间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采取活态传承的方式,经常开展相关摔跤类的文体活动,激发沈阳“北市摔跤”传承人,以及广大爱好者的兴趣,同时在全市各地成立跤场指导站,以让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和保护。


上一篇:【民间音乐】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沈阳市苏家屯)

下一篇:【体育与杂技】蝗螂拳(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