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朝鲜族传统婚礼(铁岭市)
2018-07-02 10:40
【项目名称】朝鲜族传统婚礼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地区】辽宁省铁岭市
【项目级别】省级
【项目保护单位】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
【项目批准时间】2015年7月《朝鲜族传统婚礼》列入辽宁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项目简介】
朝鲜族的人生礼仪主要有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等, 简称冠、婚、丧、祭,也就是人从出生到死亡所必须经过的赋予一定意义的重要仪式。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等四大礼仪。
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开始陆续从邻国朝鲜迁来,在东北各地定居。由于历史上朝鲜族和汉族长期友好往来,所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除保持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外,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婚俗方面汉族有些早已废止了的婚俗,在朝鲜族近代婚俗中仍然保留着。
朝鲜族传统的婚俗,深受中国朱子家礼的影响,朱子家礼又叫文公家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所阐述的儒家的礼法礼章的书,该书问世后首先是相对于汉民族的风俗,后来对朝鲜族的风俗文化产生了更加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其中的很多礼法在汉族中间早已失传, 但是在朝鲜族当中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朝鲜族的传统婚俗是朱子家礼的婚姻制度与朝鲜民族所固有的婚俗相结合的产物。朝鲜族婚姻的礼式也遵从儒教思想成为家礼的一项倍受重视,中国有六礼,朝鲜则有四礼。朝鲜民族婚姻四礼是指相互商议婚事的议婚、商议婚期的纳彩、送去礼物的纳币和举行婚礼的亲迎。
朝鲜族的传统婚礼等四大传统礼仪冠、婚、丧、祭,是东方民族所崇尚的佛教、儒教、道教和巫俗信仰等因素相融合的文化现象,蕴涵着这个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传统宗教信仰。一个民族的婚姻习俗,会随着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纵观各个民族的历史不难看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俗。中国朝鲜族长期在新的社会环境的生活过程中,其婚姻观念、程序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到了今天就有了有别于原有朝鲜民族传统婚俗的独具特色的婚俗,传统婚礼婚俗处于濒危状态。
中国朝鲜族传统婚礼是中国朝鲜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朝鲜族的婚礼分为“女嫁”和“男娶”两个部分,现在通常是同时举行的。
结婚那天,新郎带着“婚函”由傧相陪同前往新娘家迎娶。新郎一行到新娘家以后,由岳母接受“婚函”。
然后,新郎在新娘家男眷们的陪同下接受“大桌”。“大桌”上除各种佳肴外,有两样东西是必备的:一是叼着红辣椒或红枣的整鸡,另一样是埋着三个鸡蛋的一碗大米饭。鸡蛋是新郎必吃的食物,但只许吃两个,另一个则留给新娘。到夜晚入洞房时,把“大桌”上的果品菜肴拣出1-2样给新郎新娘吃夜宵。吃罢夜宵,由新郎解开新娘的“簇头里”,“大发”和祅带。接着,用两手同时掐灭两根烛火,共枕入睡。
朝鲜族的先人们曾长期实行“男归女家婚”,即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在新娘家居住若干年,而后带领妻子儿女返回自己家里。到了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统治者们在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认为这种婚娶习俗是“天地倒置”、“阳反从阴”的陋习,极力主张按照儒家观点推行在结婚当天把新娘接回新郎家的“亲迎”方式。
但因习惯势力的阻挠,难以推行,于是创造出了把固有的“男归女家”方式与中国的“亲迎”方式折中的“半亲迎”方式。
按照这种方式,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以后,只住两天,第三天带领新娘返回新郎家。半亲迎方式成为近代朝鲜民族的主要婚娶方式,朝鲜族传统婚娶方式即指这种方式而言。中国朝鲜族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实行“半亲迎”和“亲迎”两种方式,其中以“半亲迎”方式为主。建国以后,统一为“亲迎”方式。
【非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