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向汉民,年过五十有七,中等身材,约瘦但精气神十足。供职于涪陵园林管理处,糸涪陵的老园林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园林事业。现兼任涪陵御锣协会名誉顾问,兰花协会、奇石协会副秘书长。

    向汉民是涪陵的老足球迷,说起他与足球的渊源,要追溯到1975年。那时的涪陵县还属涪陵地区,凡有大型比赛都会在易家坝举行(现涪陵广场),易家坝是涪陵不少足球爱好者的乐园 ,当时有海陵厂足球队、涪陵五中足球队经常在易家坝踢友谊赛,他就和朋友前去观看,感受踢足球的刺激和魅力,赛事高潮迭起时向汉民很是激动,90分钟的比赛他站着纹丝不动,完全融入比赛中。受其影响下,他开始关注足球,买来足球杂志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现仍收藏着上世纪80年代的足球杂志,当年球星的名字如数家珍……他喜爱足球,但不会踢足球。却和足球有缘份,他说生命中不能没有足球,是几十年来对足球运动的感情。他观看了无数次国际、国内大型足球赛事,每届世界杯比赛,总要约上几个爱好者一起享受观看足球赛的快乐。他最欣赏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球员,如容志行、古广明、赵达裕等,其球技和拼博精神令人折服,是他们的粉丝。向汉民是-位爱国型球迷,但对中国足球是又爱又恨。中国足球职业化巳经20年了,他盼望冲向世界的足球梦,也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

   “御锣”是涪陵民间乐器的一绝,原为清朝嘉庆年间的宫廷音乐,嘉庆的老师周煌为涪陵人,周煌告老还乡时,嘉庆皇帝以吹打乐器组成宫廷礼乐队送其返乡,因是皇宫御用礼乐,涪陵人尊称为御锣。作为涪陵非物质文化御锣传承人之一的向汉民,为避免人亡艺绝而失传,他四处奔走相告,广为宣传,积极参与到传承保护中来。使涪陵御锣于2009年成功申报为重庆市第二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区已将城五校作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近年来,已吸收有年轻人加入涪陵御锣协会。

    向汉民和涪陵御锣的结缘,是2006年,重庆电视台来涪陵录制一期有关涪陵御锣的节目,工作人员找到向汉民,希望他帮忙联系、组织。他随即找到涪陵区御锣协会的负责人商量此事,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他与御锣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录制这个节目的过程中,我被御锣演奏深深吸引。”向汉民说。之后,他开始研究御锣的历史渊源。为了保护这个涪陵民间艺术品种,他多方联系,筹集资金,并提议进一步挖掘保护御锣。他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于区御锣协会长期无固定排练场地,经费缺乏,协会面临生存困难,一些会员萌生了解散的念头。向汉民一边鼓励会员振作精神,一边找有关领导、企业老总等联系,帮忙筹集资金,购置乐器和服装。向汉民的热心举动,让全体会员十分感动,2006年末,协会聘请他为协会的名誉顾问。

    成为协会的一员之后,向汉民更加关心协会的发展,考虑到会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无新传承者,御锣曲牌所剩无几,面临失传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民建会员的他,及时向民建涪陵区委提出建议,希望挖掘和保护“涪陵御锣”。很快,民建涪陵区委向区政协提交了《关于挖掘保护“涪陵御锣“的建议》的提案。2008年,这个提案交由涪陵区文广新局承办。使这一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好地挖掘、抢救。涪陵御锣是清初乾隆年间传入涪陵的,到最鼎盛时期有40支曲牌,遗留下来只有5支曲牌。通过申遗挖掘整理,现已复原了25支曲牌。



上一篇:【传统戏剧】营口评书(营口市)

下一篇:【民俗】妈祖祭典(中直单位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