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铜梁坐歌堂(重庆市)
2018-07-03 16:46
坐歌堂作为一种民间婚庆习俗,明清时期就已在安居一带普遍流行,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坐歌堂是在新娘出嫁前夜,在吃过“花筵酒”之后,摆茶点歌台,新娘与爹妈、姑嫂、姊妹、女友,叙离别之情,告别、饯行而举办的一场“歌会”。歌会有对歌、盘歌、赛歌等形式,是一种极富特色的民间婚庆礼仪。
坐歌堂相传起源于唐代,而安居坐歌堂是明清两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从湖南等地传来。当时流传甚广,直到新中国成立便稀疏了。现在坐歌堂加进了流行歌曲和现代色彩的生活元素,演变成“点歌”、“对歌”等形式。上了年纪的妇女,至今对“坐歌堂”津津乐道,耳熟能详。
坐歌堂为新娘出嫁的前夜,在娘家的晚筵(叫“花筵酒”)。筵席散后,在正房堂屋,布置歌堂。歌台为两张饭桌拼成,上方居中摆一面镜子,正对新娘。台上点着大红喜烛,上面放着瓜果茶点,正中摆设部分精美的陪嫁用品。
在笑声荡漾、红烛闪烁的喜庆气氛中,“新姑娘”盛装华服,由一对银灯姐妹搀扶着,从绣房来到歌堂,新娘坐歌台上方正中央,左右为银灯姐妹陪护,新娘的嫂、姨、堂表姊妹和邻居亲友姊妹围坐周围,有的是特别邀请的唱歌好手,也有不会唱歌前来捡(学)歌看闹热的。
坐歌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歌词多为劝人尽孝、勤俭、持家,表达了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也饱含亲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内容积极向上,体现了当地朴实、善良的民风,也体现了人们乐观、聪慧、热爱艺术的品质,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坐歌堂承载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简单的摆设但却营造了热闹喜庆的氛围,既是群体智慧的体现,更是勤俭节约、绝不铺张浪费的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
坐歌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歌词风格多为民间风味的“双关语”、“谚语”,旋律丰富,极富地方特色。坐歌堂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铜梁除龙文化以外的又一特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