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林贵福的故事(重庆市)
2018-07-04 11:24
核心提示
林贵福是一个地方传奇人物,机智诙谐,爱打抱不平。“林贵福的故事”是以林贵福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最初流传于开县临江镇一带,后来成为四川、重庆、湖北部分地区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而在开县可以说是尽人皆知。
溯源:林贵福是历史上一位机智怪才
清嘉庆年间,林贵福出生在“举子之乡”开县,其祖父按“福、禄、寿、喜”为孙辈取名,他是长子,故为林贵福。
林贵福6岁入塾读书,天资聪敏,能言善辩;18岁以优秀成绩考取秀才,入开县盛山书院读书(与李宗羲、沈西序同学),名列前茅。但他在参加乡试时,因不满科举取士制度,写宝塔诗嘲弄了主考官,被取消考试资格。在仕途无望之后,林贵福更加放浪形骸,嬉笑怒骂,藐视权贵,捉弄世人,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被时人称为“怪才”。
由于开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每天来赶集的人和码头工人都很多,非常热闹。于是“林贵福的故事”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通过开县的“船帮”码头工人和商贾们传到了外地。这些居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和漂流在外的游子,因为有了林贵福这样机智幽默,敢于漠视礼教、蔑视权贵的人而感到自豪。同时“林贵福的故事”诙谐有趣、嬉笑怒骂,能借此发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所以深受广大体力劳动者的欢迎,基本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收集:163个故事反映林贵福生平事迹
年过八旬的张昌畴老师对我县民间文化研究颇深,“林贵福的故事”他也收集整理了多年。
据张昌畴介绍,林贵福是一个地方传奇人物,爱打抱不平。“林贵福的故事”主要是以林贵福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最初主要流传于开县临江镇一带,后来成为四川、重庆、湖北部分地区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在长期的传承中,“林贵福的故事”得到发展,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数量巨大,讲述者众多,蕴藏着厚重的文化信息。这些故事大多诙谐有趣,看似平庸低俗,实则愤世嫉俗,独具特色,具有深刻的寓意,所以作为口头传说久传不衰。
林贵福的故事大致分为四个类别:一是家庭故事类,其中有《发蒙》《报喜》《教先生》《伤兵谣》《忆苦饭》等;二是斗争故事类,如《砸缸》《整端工》《表叔出丑》《明天吃饭不给钱》等;三是诙谐故事,如《扫牛屎》《三级跳》《正驼子》《在此小便》等;四是机智故事类,有《治忧》《求婚》《捞裤子》《贵福你好》等。
据介绍,林贵福在少年时代本是一个天真活泼、精灵乖巧、爱动脑想问题、懂得礼数的孩子。从“穿鼻眼”进了学校,以及老师的苛责体罚,父亲的严厉自私,使他逐渐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产生了逆反心理,进而憎恨老师和父亲,所以常用“整人”来消除自己心头的怨恨,从《教先生》《发蒙》《拆字》等故事里就可以看出来。
林贵福在青年时期,具有临机应变的智慧、奋发向上的志向、与人为善的品质和不拘一格的性格,但往往被人们曲解,受人们歧视,说他是“正而不足,邪而有余”的人,从而使他产生争强好胜、哗众取宠、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的性格,爱用“打抱不平”嘲弄别人来满足自己,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这类故事主要有《解毒》《蛋贩子》《治忧》《断句》《宝塔诗》等。
林贵福晚年时期,因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失去了对社会的信任,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性格更加凸现出来。他“破罐子破摔”,不分地点、场合、对象,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无不整之而后快。这方面的故事包括《求婚》《报喜》《岳父的恶气》《整端工》等。
目前“林贵福的故事”共收集有163个故事,还在继续收集和整理中。
特征:表述通俗内容多样形式简约
“林贵福的故事”在民间传播很广,似乎随便哪个开县人都能随口讲出几个来。到底“林贵福的故事”有哪些特征,能这么受人喜爱?
张昌畴从2000年开始从事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作品多部,为发掘、整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编著有《林贵福的故事》一书,也经常下茶馆院舍讲“林贵福的故事”。
张昌畴说,“林贵福的故事”属于民间通俗文学,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述通俗化,本地方言土语,易记易懂,易于传播;二是内容多样化,涉及抨击时弊、嘲弄官府、揶揄贪官、打击强暴、怜悯贫弱以及哗众取宠、逢场作戏、取笑作乐等内容;三是形式简约化,无论是在林荫道旁、茶楼、酒肆中均可讲述,无需布置场景,不讲究道具,也不分场合,随时随地可以娓娓道来。
“‘林贵福的故事’很有学习研究价值。”张昌畴说,一是有启发思考的作用,许多故事的结局都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能促人思考;二是教育警示作用,不少故事都反映抑恶扬善,警示人们明辨是非,不畏强暴;三是激趣怡情的作用,不少故事趣味浓厚,引人发笑,且富有哲理,能消除疲劳,愉悦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