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锣鼓经“三翻九转”(滨州市)传承人:吴凤祥
2018-08-18 14:31
阳信县别具一格的打击乐形式,又格外受欢迎。阳信的打击乐的这种打法,叫“三翻九转”。这种“三翻九转”打法的代表人物是吴凤祥。
吴凤祥,男,1957年生于阳信县劳店乡于家村,1970年进入“阳信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改为阳信县吕剧团、阳信县艺术团),担任器乐伴奏。在吕剧团期间,吴凤祥对打击乐的痴迷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经常带领演奏员们演奏“三翻九转”。
据吴凤祥讲,我国的打击乐形式繁多,大体分为戏曲和民间两大类。戏曲打击乐是为渲染戏曲情节、刻画戏曲人物动作而用的,锣鼓点的变化较大。民间打击乐是在节日欢庆场面配合秧歌、龙灯、狮舞、高跷、腰鼓等用的。打击乐还可以参加管弦乐合奏或单独演奏。打击乐锣鼓点的节奏通常在较稳定的速度上进行变化。北方民间打击乐比较粗壮豪放,南方的比较细腻含蓄,而四川锣鼓却以它独特的音色巧妙结合而自成风格。
吴凤祥说,在封建社会的旧社会,戏班每到一个地方进行演出,都有“吹台”、“祭台”的风俗习惯,目的是求得平平安安、演出顺利和起到吸引观众的宣传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风俗习惯逐渐被“打通”所替代。过去老戏班就有“三通开戏”之说,即“一通”装台、“二通”化妆、“三通”开戏。“通”的名称和形式也各有不同,如“三翻九转”、“一封书”、“嘉兴”等等。至今有些戏曲剧团还沿用这个习惯,很多年岁大的农村戏迷观众都非常熟悉剧团的这一习惯,如果演出前不打“通”,他们就会向剧团提出意见。据《阳信县志》记载,1848年京剧传入阳信。今洋湖乡(也是鼓子秧歌的发祥地)后高村的高德仁结合本地鼓子秧歌、跑旱船、落子、高跷等锣鼓点的特点和京剧锣鼓曲牌自创了一套开场锣鼓,后经多次演练修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三翻九转》,因《三翻九转》锣鼓齐全,演奏起来既粗壮豪放又不失细腻含蓄,节奏变化层出不穷,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