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武秧歌(滨州市)(市级)传承人:秦子景
2018-08-18 14:33
秦子景,男,1925年1月出生于无棣县埕口镇埕口西南村,小学文化, 1976年从埕口盐场退休退休,酷爱当地的传统文化项目武秧歌,他的角色是拉花,同时在京剧花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埕口当地流传的武秧歌是1893年清光绪年间由河北省沧州市传入无棣沿海一带村庄,传统节日期间有扭秧歌习俗的村庄有孙眨河村、牛岚村、邢山村、埕口村、冯家村等村庄。1940年,秦子景受本村民间组织安排在冯家庄学扭秧歌,学成后传入埕口5村,每年组织20多人在春节、元宵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在本村和附近各村巡回演出,在当地已有百余年历史。
武秧歌相传是当年水泊梁山三打祝家庄时的战争缩影:由于当时祝家庄墙高沟深、好汉众多,易守难攻,水泊梁山首领宋江、吴用等人密谋商量下良策,把一百单八将中戴宗、阮小二等好汉,装扮成樵夫、渔翁等生意或卖艺人混入祝家庄,然后,以鼓声为号,里应外合,一举攻破无恶不作、鱼肉百姓、民愤极大的祝家庄恶霸势力。以后,为纪念这次胜利,每年传统节日期间都要把当时的好汉扮演的各种角色,按照排兵布阵的阵法,以扭秧歌的形式表示纪念,遂演变成武秧歌,后由清末农民起义组织义和团传入埕口一带。
从1950年开始,秦子景在业余时间负责埕口村的武秧歌的演员挑选、培训及表演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技艺优秀的武秧歌爱好者,经常带领秧歌队在埕口一带进行演出,多次参加县、镇举办的大型民间传统文艺调研,1992年,在全县传统文艺调研中荣获二等奖。
武秧歌在秦子景等民间艺人的精心培育下,不断发掘传统技艺,不断加入时代特色,已经深深的扎根在埕口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上,在他的影响下,牛岚等村庄纷纷前来拜师学艺,组织起自己的秧歌队,为打造人文埕口,弘扬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