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祭河神项目(中卫市)市级
2018-11-15 15:46
祭河神项目。黄河自流灌溉在中卫已有2120年的历史,美利渠属于本地第一大水系,“祭河神”便是诞生在美利渠上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徙内地70余万灾民到河套以南地屯耕,中卫始有灌溉农业。西汉元鼎六年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11~前109年),境内开始开挖引灌蜘蛛渠,即今美利渠。美利渠的形成,除大自然的恩赐之外,还凝结着先民的智慧。千百年来,中卫平原旱涝无虞,天下黄河首富中卫见誉于人口。
历史上岁处立夏之日,中卫例有迎水之祭,俗称祭河神。此风俗始于汉代,兴于元代,久盛不衰,沿袭至20世纪70年代。每逢祭日,城邑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祭河神也是中卫胜景之一。清朝乾隆年间,知县黄恩锡认为,文物胜迹是“宜因时增减,极为阐扬,庶不至山川风物暗而不彰,郁而不发”。因此,便将明代中卫十景更标为十二景。“官桥新水”就是其中一景,从而也衍生出诸如“迎水桥”“官桥”等地名,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黄恩锡莅职中卫知县翌年,为迎水祀神,在官桥之西议建龙神庙、迎水亭、戏台等。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五月动工,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三月告竣,建有龙神庙正殿三楹、东西庑六楹,于东庑临水建观水堂,官桥桥面拓宽,桥下砌墩,墩上雕刻的蛟龙昂首向南,做迎水状,龙尾伸出桥北。是岁四月立夏,迎水之祭隆重举行,至秋后又操办谢水之祭。往后,每年两次祭水庙会,成为定例。其主旨在于祈祷风调雨顺,渠通水畅,盼望来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国泰民安。
祭河神这一活动,先由官府发布公告,嗣后在官桥搭建戏台,举办龙神庙会。在桥之龙头前搭建祭台,置香案、礼器,供三牲、品果、香表、奠仪等,由高绅大德司仪。当探子骑马专报水头到来的确切时间后,程式随击鼓开始。先由水利委员宣读祭文,再由地方官员、绅士讲话,后鸣鼓乐、燃鞭炮、行跪拜礼。整个祭祀活动中,法会和尚诵经3天,道士做道场3天,放河灯、唱大戏、耍社火、跳单鼓舞等内容贯穿始终。其间,善男信女焚香膜拜,尤其在渠水到达之际,有取水医病的,有投掷食物的,有叩头还愿的,场面欢声雷动。旧时,在祭河神的庙会上,把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组合在一起表演,其中有龙狮舞、单鼓舞、皮影、戏剧等,虽已超越了祭奠范围,却无不表达着人们祈求安详幸福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