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燎干”、“燎荒”、“炼疳”、 “散疳”、“燎臊疳”、 “跳疳儿”等。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深入民间,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的民谚。此习俗遍布于宁夏的银川、灵武、盐池、中宁、中卫和固原;甘肃的平凉、庆阳、白银;陕西关中的兴平县、旬邑县、礼泉县,陕北的宜川县,以及彬县等市县;青海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山西的蒲州、吉县,以及山东的曹州等地。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夜幕降临,万家篝火,照彻西北大地,壮乎美哉!我想任何一场篝火晚会都不能和它相媲美,可谓是大西北的篝火节。 正月二十三“燎疳”是西北春节的一个结尾,其间也是社火的闭幕时间。元宵是社火表演的高潮,而正月二十三则是社火表演的落幕和结尾。不管是那一种社伙,在这一天里都要到全庄人祭祀的庙里烧香,磕拜,卸装,将所有的社伙道具交回社火头儿封存,自此社火队的成员就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这一天,城镇里到处都能看见拉着干柴的车辆在出售柴火,乡下到处可以看见割柴火的人。“燎疳”的柴火多是蒿草等野生植被或者农作物的秸秆。人们除了割柴火、堆柴火之外,还要将除夕时贴上的对联、门神扯下,并用黄纸剪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的纸人悬挂于门楣之下,这种纸人叫做“燎疳娃娃”。到了夜幕降临之时,家家门前都堆放了一堆柴火和当日院内清扫的杂物,然后插上“燎疳娃娃”,把扯下的对联、门神也投入其中一并点燃,随后再投入香表、鞭炮、盐粒等,点燃柴火,用火来烧掉“燎疳娃娃”。这时候家家门前都是火焰闪动,一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红彤彤的,火光和鞭炮声相互交织。人们都在火堆上跳来跳去“燎疳”,希冀消灾避祸,燎去以往的陈厄和晦气,让年在火火红红中过完。在有些地区,人们甚至要把小一些的家畜或幼仔抱着从火上跳过,以求牲畜兴旺。大人们往往象征性地跳几下,就站在一旁围观,娃娃们则不然,尤其半大的儿子娃娃们。爱玩火的年纪,平日里要受家人教育和传统禁火思想的拘束而不敢不能玩,借着节日才有了一个合理的放纵机会,怎能错过?如脱缰的野马般任由他们来欢闹跳跃。本来这个习俗的由来就是为了祈求神灵来保护娃娃们的健康,他们无可厚非地成为了整个活动的主角。碎娃娃或者女子娃娃不敢跳火,则由大人抱着在火堆上跳,或者由大人两手分别握住娃娃的两手在火上甩一圈。大一点的娃娃伙们则毫不畏惧,铆足了劲,争抢着,和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从火上一跃而过,比试谁跳得精彩。偶尔也会有乱了秩序相向同时跳而撞在一起的,跌落下来烧了衣服和眉毛头发或着撞伤了头,跳火升级成了“碰头会”;有时也有调皮匪气的儿子娃娃趁机搞恶作剧吓人的,偷偷在火堆里面扔几个二踢脚,当有人跳过时便会炸得火星四溅。自家的火堆熄灭后又赶到另一家去,尽情跳跃享受火的盛宴,直到全村落各家的火堆都熄灭才肯罢休。如果住得集中,则邻里之间往往都会事先把柴火堆在一起,大家合在一起跳,烈焰照彻天空,场面热闹、紧张,氛围浓烈。如果谁跳不过去,就必定会有烧着棉裤或者眉毛之虞,最能考验娃娃们的胆量和力气,尽显西北汉人尚武崇力的古风和剽悍的性格。最后柴火烧尽,主人或者大家请出有经验的老农,由他们用铁锹把燃剩的带火星的灰烬轻轻的扬起,在半空中洒下,火花随风飘飞在黑夜里闪出点点亮光,像空中飞舞的荧火,又似烟花一样绚烂夺目。或许烟花的发明是从这里受启发而来也未可知。观赏之余,寄托了农人希冀秋天丰收的愿望。人们依据火星的大小、形状来预测当年五谷丰稔。火星多小而圆的,卜麦子成咧(着西北方言丰收);火星小而不规则的,卜荞麦成咧;火星大而圆的,卜豆子成咧;大而不规则的,卜玉米成咧······其实,火星的形状与烧什么柴火、柴火燃烧的程度及抽打的粗细有关。 四处落下的火星,则要娃娃们一一用脚踩灭,防止引发火灾。当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的,这时“燎疳”活动才宣告结束,娃娃们也才回家。对大人们而言,燎过疳,也意味着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闲散不得了,又要开始繁忙的春耕了。 “燎疳”也叫炼疳(陕西部分地区)、散疳(甘肃庆阳)、燎臊疳(宁夏北部地区)、跳疳儿和跳火(甘肃白银)、燎百病(陕北)。


上一篇:【曲艺】单弦牌子曲(含岔曲)(北京市)国家级 传承人:马增蕙

下一篇:【传统体育】八卦掌(北京市)国家级 传承人:刘敬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