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耿慧英民间发绣技艺(沈阳市)
2019-04-09 14:37
发绣原称“墨绣”,源于唐代,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代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记载“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发绣为《东方朔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清代以后,发绣逐渐衰落,濒于失传。
目前,民间发绣技艺已被列入辽宁省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耿慧英是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目前辽宁唯一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她从小跟母亲学刺绣,开始是描画样,然后学习各种针法。到14岁时,耿慧英已经可以自己绣出一套棉衣棉裤了。“学会用线绣后,我妈就教我用头发绣。”耿慧英说,“开始我不太喜欢发绣,觉得颜色太单一,没有彩色的好看,后来结婚了也就扔下了。直到1998年,我看电视里介绍发绣的节目,才想起来我也会发绣啊,就开始重拾技艺。”
耿慧英的第一幅发绣作品是唐伯虎的《仕女图》。这是一幅白描作品,花了她整整3个月的时间。耿慧英说:“白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绣其他作品,都可以在绢上打底稿,但白描不行,因为发丝很细,遮不住铅笔的描痕,只能稍稍标注一下轮廓,直接用头发在上面绣,稍错一点,整个作品就废掉了。”绣了几幅白描作品后,她找到了感觉,开始尝试绣山水、动物和人物肖像。
在这一过程中,耿慧英也重新认识了发绣。她说:“我发现发绣是最适合表现中国水墨画的。头发有粗细之分,颜色也有深浅之别,可以完美地再现水墨画中‘近深远浅’的艺术层次,线绣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发绣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选材的严格,并非自然黑发皆可用。选头发是极为讲究的,所选的头发要满足4个条件,才能绣成质量上乘的作品:一要长,二要细,三要有韧性,四要光泽好。尤其是发绣中最难的人物肖像,对头发的要求特别高。人的五官,特别是眼睛,必须用最柔软纤细的发丝来绣,才能绣出其中的神韵。经过多年的实践,不管什么样的头发,耿慧英拿手一摸就能判断出质地合不合格。她说:“我选头发都选出了职业病,一上街就盯着人家小姑娘的头发瞧。”为了支持耿慧英做发绣,女儿高婷一直精心保养自己的头发,从未烫过发。耿慧英的大部分作品用的都是女儿的头发。
选头发仅是发绣的第一步,选好后还要去油脂。头发再洗也会有油脂,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几道工序少一步也不行。这些步骤再加上刺绣的工夫,一幅普通的发绣至少得花6个月的时间,人物肖像要更久。“光线不好不能绣,必须在阳光特别足的时候才行,否则看上去会很粗糙。”耿慧英说。
目前,由于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机器刺绣把手工刺绣逼到了一个生存的死角。除了占领高端市场,似乎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不过,由于自然黑发非常易断,就现在的技术而言,机器还无法完成发绣。所以对于发绣的发展前景,耿慧英并不十分担心。从1998年到现在,12年里她一共绣了17幅作品,很多还是跟女儿共同完成的。正因如此,耿慧英对这些作品格外珍惜,有人出几万、十几万元,她都舍不得卖掉。发绣里面融入了她和女儿的手工、心血、精神,这些都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