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锡伯族喜利妈妈传说(沈阳市)
2019-04-15 13:23
“喜利妈妈”(sirimama)是由“喜仁妈妈”(sirinmama)演变而来。在锡伯语中,“喜仁”(sirin)是“藤蔓系”的意思;“妈妈”则为奶奶、老妪。
合起来意为“世系奶奶。”喜利妈妈在东北锡伯族中汉译为“子孙妈妈”,意思是有了女祖宗,子子孙孙才能不断地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也包含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兴旺之意。
因而,过年时给“喜利妈妈”贴“福”字,或是贴上“供圣喜生聪明子,奉神永保寿男儿”等对联。
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名曰“索绳”,上系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物。其中嘎拉哈(借“背”音)表示辈数,即添一辈人,加一个嘎拉哈;小弓箭表示男儿,添一男孩,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布条表示女孩,这一辈有几个女孩,就有几块布条;摇篮、小靴鞋等表示子孙满堂;箭袋表示男儿长大之后,成为骑射能手;铜钱表示生活富裕;木锹、木叉等表示农业丰收。
喜利妈妈供奉在西屋内西北墙角上。平时将其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挂在西屋西北墙角上,每年除夕将“喜利妈妈”请下,将丝绳拉开,从屋内西北角扯到东南角,把绳的两端挂在房椽上,摆上供品,烧香磕头,直到农历二月初二,再将“喜利妈妈”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放回原处。这一行事,带有结绳记事的遗意,是家族繁衍的标记,是锡伯族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
有了文字以后,家谱代替了“喜利妈妈”的作用,而“喜利妈妈”则被锡伯族人视为保佑子孙后代的神灵而保存下来。制作喜利妈妈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并邀请家族中年纪最大、子孙满堂的人来制作。立“喜利妈妈”,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杀猪宰羊,请全族人参加祭祀仪式并设酒席款待。现在供奉喜利妈妈的现象正日渐减少。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一个被神话了的女人。同女娲造人的神话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古老民族希望本族繁衍旺盛,战胜严酷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在不断演化和传说的演绎中,这些女人被部落人民神化,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的图腾标志之一。“喜利妈妈”也最终成为锡伯族民族兴旺的图腾标志。
关于喜利妈妈的传说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流传较广的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带着神话传说的色彩。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部落人出动围猎,留下老年人和18个孩子。族人把小孩装在皮口袋里,挂在树杈上,由一个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着。围猎族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都组成了家族,保护了锡伯部落人繁衍兴旺。玉帝认她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成为锡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
而另一个传说则带有一些历史背景。南北朝时期,平定北方有功的平陵侯范明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小家奴拓跋毛脚下生有5颗红痣,认为他必定是真龙天子,决定杀死拓跋毛以绝后患。却不料被家中的老家奴喜利妈妈获悉,喜利妈妈将拓跋毛身世的真相告诉拓跋毛后,帮助他从范家逃走,进入东北的深山老林中。拓跋毛后来率精兵专程来搭救喜利妈妈时才得知,当年他逃走后,喜利妈妈因不堪严刑拷打已去世。悲痛的拓跋毛封喜利妈妈为女神,神位便设在了居室西屋西墙西北角,让族人永世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