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劳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舞草龙”又称“舞火龙”,是南澳渔民极具特色的风俗。

  南澳舞草龙活动其实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每年年初二都要举行舞草龙活动。舞草龙主要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三个部分。

  草龙是用山上剑草捆扎而成。年初二上午把剑草割回来晒干,下午用子把草扎成一条八、九十米的长龙。然后用数十条1.2 米长木棍牢牢撑住龙身。整条草龙由龙头、龙珠、龙身和龙尾所组成。龙头需用大箩筐做底衬,两支手电筒作眼睛,龙头额前挂上一个五寸直径的圆镜子。配上红红绿绿的一堆饰物。此外,还要扎圆的龙珠和三叉形的龙尾。最后,在龙头、龙身插满香。

  晚上,把扎好的草龙搬到天后庙门前小广场上,开始舞龙。经精选的百余条渔民汉子为舞龙好手,先把草龙身上的香点燃,草龙便变成了火龙,伴随着锣鼓队,先拜天后庙,后向南方拜三拜。紧接着舞龙开始,一条长长的火龙向着渔民村进发。由龙珠在前引导,龙珠动,龙头跟着动,龙头向右,龙尾就摆向左,火龙逶迤曲折地前进。火龙舞至渔民村前街上,所到之处,家家点燃红烛,奉上生果、水酒,燃放爆竹和纸宝。此时,整个渔村一片欢腾,一派节日喜庆景象。

  最后,舞草龙队伍来到海边,举行“化龙”仪式。先举龙向西北方拜三拜,然后把龙头放上,龙尾放下,堆在一起。接着烧纸宝蜡烛及龙衣,最后点燃草龙,并燃放爆竹。全村男女老少都来送龙,围观群众站在海堤上,并把手中各色彩珠投向大海。此时,鞭炮、锣鼓齐鸣,火光冲天,场影蔚为壮观。

  “舞草龙”是南澳渔民长期在海上生活和劳作习俗中形成的特有民俗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是南澳渔民独有的娱神娱人的民间狂欢节。南澳的舞草龙是当天上山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化龙,所有程序都是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的,这是区别于任何地方舞龙的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

  “舞草龙”体现了古老的南澳渔民的社祭文化,承载着南澳渔民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这对研究南澳渔民的生产、生活历史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舞草龙”是深圳渔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渔民文化的思想、信仰,它还是南澳渔民凝聚民心、对外交流和民俗传承的重要舞台,所以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舞草龙祭海习俗,是中国典型的滨海渔耕文化遗风,体现了南澳渔民的传统社稷文化,承载着南澳渔民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将旧时南澳渔民长期在海上飘泊的历史和不稳定的生活环境,通过"一天龙"娱神及祭祀天地神的形式,让古老的渔民文化得以保持和延续。

 南澳渔民为祈求风平浪静,出入平安,渔获满仓 ,相传在明代,大姓家族的老大则联袂在开年初二组织男性渔民上山割野草(剑草)扎成龙状 (1米长一节,最多38节,用线连接),燃放鞭炮举龙起舞。舞毕将草龙燃毁,灰烬投于海中 。喻意为龙投大海保来年四季平安 。从此以后正月初二成为南澳舞草龙雷打不动的习俗。

 “起龙咯!”年初二晚7点, 舞龙队员开始欢腾起来。舞龙头的师傅首先要向着天后庙俯首三拜,接着,一条条草龙插满香火,点亮南渔的大街小巷。火龙所到之处,南渔居民以礼迎接。“火龙”从南澳天后宫出发,舞草龙队伍会来到南澳的月亮湾码头,举行“化龙”仪式,意味着龙归大海,风平浪静。锣鼓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这一刻,南渔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坚信,未来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美好。

 2006年12月,南澳草龙舞被批准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6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民俗】 疍民过年习俗(省级)(深圳市)

下一篇:【民俗】 赛龙舟(省级)(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