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髻山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丫髻山位于北京平谷县境内西北隅的群山之中,因山的最高处有两个自然突起的岩峰,远望犹如古代女孩子头上梳的两个发髻,故名丫髻山,人们称之为“东山”,与妙峰山齐名。华北四大庙会之一的丫髻山庙会4月28日开幕。据相关人士了解,预计京、津、冀等地游客总量将达10万人次,将实现旅游收入500万元,实现地方税收约30万元,将成为平谷“五一”黄金周地方税收增长新亮点。

三山分别是京东平谷的丫髻山,京西门头沟的妙峰山,石景山区西北部的天泰山,天泰山曾有座魔王殿,传说供奉的是清顺治帝的肉身,上世纪30年代,冯玉祥将军曾三次上山参观,后毁于战火。五顶是北京城区的东西南北中方向的五座娘娘庙。三山五顶供的都是道教的碧霞元君,是一位民俗神,主要是求子求福。历史上天泰山和五顶等都曾有过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

在丫髻山山门前三皇殿东侧,有清朝康熙皇帝题的《丫髻山玉皇阁碑记》,碑文写道:“距京师百里有山,曰丫髻,隶怀柔县。两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来,号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岁孟夏,四方之民会此祈祷者,骈肩叠迹,不可胜计。”丫髻山庙会的盛况可见一斑。丫髻山分东、西两顶。东顶建有玉皇阁,内奉玉皇大帝塑像;西顶建有碧霞元君祠,当地人称为娘娘庙。东西两顶之间建有三座大殿,称三皇殿。三皇殿右前方有钟楼;左侧有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应。

据《平谷县志》记载,丫髻山庙会为京东最大庙会,明嘉靖时即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代以农历四月十八为进香日,会期5天,清初改为四月初一至四月二十,会期20天,是北京地区娘娘庙中最长的庙会,庙会为四月初一至初十。庙会期间,北京城内,大兴、通州、顺义、密云及河北省等方圆数百里的人们纷纷前来朝山进香,清内务府照例派官员前来主持祭祀。

“在清朝中前期,丫髻山几乎成了皇家祭祀场所之一,康熙、乾隆曾多次亲临拜祭,雍正曾下旨每年拨款修缮,道光时曾制碑。”原平谷党史办主任胡尔森介绍道。庙会时,山上进香,山下表演。民间花会表演有开路、五虎棍、中幡、大鼓、高跷等,还有各种民间善会和香会。丫髻山现存碑刻中,还有15座为各种善会所立。俗语说:“卢沟桥的狮子,丫髻山的碑。”丫髻山的碑绝大部分都是过去庙会祭祀时所立,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数也数不清,现存的只有清初至民国年间的几十座。

《绿谷》杂志编辑部编辑岳清禹的爷爷岳松曾就是当地龙灯会的会头,他记得小时候看爷爷扎龙头,带领会员一起舞龙。龙头是用竹子和布为材料,用麻绳扎紧,再用颜料画上龙的模样。一条龙需要十几个人配合,表演一般是两条龙一起,可以摆出很多造型。“不但要在山下表演,还得耍着龙上山,非常辛苦,但很好看。”岳清禹说。平谷地区至今还有中幡花会、狮子花会、十不闲花会、高跷花会等。过去丫髻山庙会最有名的善会为“一山善人”灯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京城德胜门内涤见胡同袁土库夫妇,捐募灯笼108盏,排列成“一山”二字,悬于娘娘顶上。后有人组建善人灯会,施舍灯笼,组成“善人”二字,与“一山”组成“一山善人”四字,远隔数里都清晰可见,成为丫髻山庙会最大看头。

上一篇:【体育与杂技】幡鼓齐动十三档(市级)(北京市)

下一篇:【民俗】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国家级)(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