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茶馆相声,简称”天津相声“,如今已经火爆全国,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标。

相声是用笑话、滑稽地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相声以嬉笑怒骂通达世事、洞悉人生,它起源于北京,繁荣于天津。天津这座城市,在中国的相声发展史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到天津品”天津三绝“,”听茶馆相声“已经在全国叫响。台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演员穿着长袍马褂,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台下数十上百位观众品着盖碗茶、嗑着瓜子,笑声不断,掌声不绝……表演原汁原味、形式贴近群众、票价相对低廉使得天津茶馆相声越来越火爆。

相声以嬉笑怒骂通达世事、洞悉人生,它起源于北京,繁荣于天津。天津这座城市,在中国的相声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个世界二十年代后,许多相声艺人从北京的天桥来到天津,先从撂地演出开始,逐步地进入了茶社、剧场,在四十年代达到鼎盛,之后走入低谷,直到十年前相声才又开始重新恢复生机。距今,天津,人们不但可以随时从收音机里听到相声,电视机里看到相声,还可以在茶馆剧场里近距离地欣赏相声。可以说,相声这门笑的艺术,已经成为天津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声茶馆不下十几家,其中劝业场附近的名流茶馆、估衣街的谦祥益文苑等茶馆,都有百人以上的茶座。在天津从事专业相声的演员约有百余人,每天在不同的相声茶馆为观众们带来乐趣。

相声(Cross talk)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相声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天津,简称津,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国际航运融资中心、中国中医药研发中心、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经历600多年,特别是近代,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近代中国看天津”,成为世人共识。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天津是夏季达沃斯论坛常驻举办城市。天津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狗不理包子“、”天津大麻花“、”天津茶馆相声“人尽皆知、广受传颂。

天津,相声的码头。天津人爱听相声,你坐在出租车里,能听一路的相声,因为出租司机们大多喜欢相声。天津电台播出的相声很多外地人都没听过,不是那些全国流行的段子,但是非常好听。

天津的年轻人也爱听相声,你到听相声的剧场或茶馆看看,那里多一半是年轻人。他们能叫得出演员的名字,有的能点段子,还有的能背下大段台词。

问他们一个段子听那么多次,怎么不腻啊?他们会反问你:你听音乐、听歌曲不是也不腻吗?相声是天津人的音乐,天津有孕育相声的丰厚土壤。

历史记录

相声在清代发源于北京。但是却成熟于天津。所以有相声“生在北京,长在天津”的说法。而天津被认为是相声演员成名的必经之地。

光绪初年,一个叫裕二福的满族人来到天津,在天津的北开市场撂地“画锅”,说起了相声,这是相声最早来到天津。“画锅”是当时的说法,是指早期相声艺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画个大圆圈,就地现场表演,取靠它吃饭的意思。

至1900年以后,来的人多起来,当时有点名气的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焦德海、马德禄、张德泉(艺名“张麻子”)、郭瑞林等来津,演出于西城根儿的“明地”。以后有的往返京津之间,有的定居天津,一些人在天津收徒传艺,成为天津相声的开拓者。

满族人说相声,属于“清门”,也就是现在说的票友,不是专门靠卖艺为生,与民间的“浑门”演员有些不同。当时的清门相声演员多是八旗子弟,能够舍弃面子撂地画锅求生存,也实在不容易,生活所迫。那时的天津,三不管是杂耍艺人“撂地”卖艺的重要场所,相声“撂地”的发祥地就在南市三不管地带。“撂地”卖艺的地场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只有一块空地。当时相声艺人自嘲过的是“雨来散”的日子,即“刮风减半”,下雨全无”。一下雨,人一跑,摊子就散了。“撂地”卖艺挣钱不容易,有时说完一段要钱,观众却一哄而散。艺人惯耍的“生意口”是:“小哥儿几个侍候您一场不容易,玩艺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带着零钱,您费心掏点儿。带多了多给,带少了少给。”“您若身上不方便,没带钱,许您白瞧白看,请您站脚助威。”有时为了凑够整钱,加演小段,凑足以后,再接着演。进入曲艺场是所有旧时相声艺人的向往,意味着上了档次。旧时天津的曲艺场有“四海升平”、“宝和轩”;南市的连兴茶社、鸟市的声远茶社等。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又有剧场式的杂耍园子“小梨园”、“大观园”等。能进这些地方说相声,大小也得是个腕儿了。

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天津是相声的“码头城市”,艺人只有在天津说红了,得到认可,他才敢进北京。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过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马三立先生也是在天津成名的。1940年侯宝林应邀到津,一举成名,后来红遍全国。

来天津不能不听相声。而天津的相声小剧场几乎天天满座,而且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上场的演员个个身穿长衫,台上的桌子上放着纸扇、手帕之类的道具,一看就是传统相声的规矩和习惯。演员说的差不多也全是传统段子,在座的天津观众几乎都听过,他们知道包袱在哪儿,他们能接下茬儿。让他们上台客串两句肯定没问题。天津人对相声演员的喜欢犹如歌星。每个城市都能列举几个自己的大腕,天津最大的腕不是某个歌星、影星,而是相声演员。天津年轻的追星一族,有不少追的是相声演员。他们熟悉这些相声星星们的看家段子和风格,甚至个人喜好。演员返场的时候,他们能点出他们的压轴段子。天津有一群相声迷。

天津的相声茶社比较平民化。在茶社听相声比在正规剧场里随便多了,也亲切多了。燕乐茶社位于和平区一条破旧的街道里,茶社门口被零散的自行车拥挤着,几张贴着红纸的演出告示牌散摆在门外。众友相声的条件很简陋,门票只6块钱一张。一个大妈算是服务生了。她递过来一个装着茶叶的瓷杯和一暖瓶热水,你自己找个地方坐下就行。剧场很小,舞台只比观众席高几个台阶,距离也挨得很近,十几个黑色的大方桌已经坐了七八成客人,酽茶味、橘子皮味和烟味在空中弥漫着,嗑瓜子声、喝茶倒水声和聊天声唧唧嘘嘘。别小看了这地方,以前马三立就在这里说相声。相声本来就是在这样朴素而低层的老百姓中成长成熟起来的,相声就该这么听,该叫好的时候叫好,该鼓掌的时候鼓掌,该喝茶的时候随便喝茶,进进出出喧喧闹闹,不拘形式。在天津这地方,即使是个匆匆过客也不会觉得寂寞,因为总是有人逗你玩。

2011年09月20日,国首家经过审批、认证的专门介绍相声、曲艺的主题博物馆——天津相声博物馆开馆。据悉,博物馆占地1400平方米。馆内陈列展示有关相声、曲艺的道具、文本、老照片、书刊、音像制品等珍贵文物2000余件。

上一篇:【民俗】 天津天后文化信仰(市级)(天津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 排地歌谣(市级)(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