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贵州省)
2019-05-30 16:32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建筑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始于魏唐的干栏式建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木建筑有民居(木楼)、鼓楼、风雨桥、寨门、井亭、凉亭等,种类繁多,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至今仍然保持了古代干栏式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
2006年5月20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原始氏族社会早期甚至是更早的巢居时期,那时的黔台语族的先民,就已创造了这种以“竹木结构”“卯榫结构”“雕梁画栋”为特色的“建筑文化”,侗族人民将其完整的传承了下来。
魏唐时期,侗族就已经有了干栏式建筑,至今已有将近一千多年的历史。《魏书·僚人》就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的记载,这足以证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悠久历史。在这一时期,侗族本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步的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当代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种类繁多,主要有民居(木楼)、鼓楼、风雨桥、寨门、井亭、凉亭等。侗族木构建筑依山傍水,式样美观,技艺精巧,体现了侗族工匠们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和精神寄托。
在侗族木构建筑中,无论是结构复杂的鼓楼、风雨桥,还是结构较为简易的凉亭、吊脚楼,其造型都独具特色。鼓楼在民居中凌空而起,威严挺拔;风雨桥飞檐翘首,卧江舒展;民居星点棋布,错落有致。
侗族工匠在木构建筑造型设计中遵循均衡、对称、和谐的规律,并且注意运用直线、斜线、曲线、折线进行多重的组合构图,构成了比例协调、均衡对称、规整完美的建筑造型艺术,充溢着朴实自然、稳定规范的形式美感。
营造方式
在侗族木构建筑中,建筑师不用绘制图纸和制作模型,整体构思全在脑海中,仅凭手上把自制小角尺,用一条楠竹制的丈尺和一支竹片洁墨笔,通过手锯、凿子、斧头、木创及长头控镐等工具,成百上千、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梁、柱、枋、板、眼等,在“木马”上制作而成。对于建筑中各种构件名称,墨师们都烂熟于心。为使在竖楼时不至混乱,他们使用了代代祖传的“墨师文”作为符号画上标记。
图案装饰
通过艺术手段,侗族工匠在木构建筑的各个部分,如屋脊、挑手、檐部、柱头、榫头、栏杆、门窗等,采用凿刻、雕塑、绘画、叠砌等多种手法,构成不同的花纹图案。这些图案构图严谨,组合规整,均衡对称,造型生动,加上刀法娴熟,工艺细腻,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多重功能
侗族木构建筑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吊脚楼经济适用、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冬暖夏凉;鼓楼为寨民讲款议事、娱乐休闲的中心;风雨桥不仅方便群众过河,还能遮风挡雨。同时,侗族木建筑还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它的设计、结构、制作都体现出侗族的民族信仰、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传承价值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造型美观,工艺绝伦。侗族整座木构建筑以榫卯连接,不用一颗铁钉,但却十分牢固,不仅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而且是侗族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现状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侗族传统民间工艺,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主要通过民间工匠传承,但是,当代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出现危机,主要是因为建筑工匠后继乏人、木材来源匮乏。
传承人物
杨似玉,男,侗族,1955年生,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人。2006年5月20日,杨似玉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申报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杨求诗,2017年12月28日,杨似玉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申报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保护措施
侗族木构建筑作品
侗族木构建筑作品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以及区文联共同举办,区民间艺术家协会承办,黎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协办的“贵州鼓楼风雨桥技艺传承人高级研修班”正式开课,有来自各区县的鼓楼、风雨桥技艺传承人40余人参加了培训活动。授课教师有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广西省民族古建筑专家以及民间文艺家等专家学者及工艺大师,就以“鼓楼及风雨桥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展开培训。
2001年,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成立公司,截至2018年,已收徒弟近300人,通过“公司+工程+学徒+传承”的模式,力求培养出更多新生代掌墨师。
荣誉表彰
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中的程阳永济桥可谓是侗族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又名程阳桥,建于1912年,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是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因其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要展览
2018年8月24日,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制作的风雨桥作品亮相于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旅游工艺品暨大师精品展。
社会应用
2017年12月23日,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和徒弟维修三江侗族民俗工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