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羲里遗风|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志:《甘谷脊兽上、中、下》高清版
2019-06-21 10:21
甘谷脊兽(上)
甘谷脊兽(中)
甘谷脊兽(下)
甘谷脊兽
脊兽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安放的瑞兽,作为一种建筑构件,它既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又是驱邪祈祥的镇宅之宝,大量用于寺庙、宫观、仿古及民用建筑之中。
甘谷脊兽作为中国脊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既有中国脊兽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首先,佛教文化对其影响深刻,莲花、宝珠作为佛教圣物被大量用于甘谷脊兽制作素材;其次,道教文化也影响到了甘谷脊兽的题材和内容,“子牙楼”就是道教文化的象征物;再次,儒家文化礼制观念中“尊者居中”的等级之分,在甘谷脊兽中以中轴对称的排列方式和不同等级的殿宇使用不同的脊兽来体现。
据清代《伏羌县志》载,甘谷脊兽制作源于宋代,制作至今集中在新兴镇永安村,当时的工匠和泥捏兽非常风行,寺庙建筑广泛采用脊兽。在此背景下,历代艺人在沿袭本地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周边地区制作技艺并不断完善,至清末张海(1872年-1956年)时已基本定型,人们称之为“张大兽”。张海堪称甘谷脊兽集大成者,此后代代传承。2006年,甘谷脊兽制作技艺被省政府列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甘谷脊兽第四代传承人张云中、张启云等不断扩大制作规模,收徒带徒传授技艺,带动村民以此为业,通过脊兽制作走上了小康之路。
甘谷脊兽制作技艺流程主要为:选土,即选取当地优质红壤土;泡土,将碾碎的红壤土放入水池浸泡半月左右,使其出碱,疏松土性;晒泥,将浸泡的泥挖出来晾晒,增强其柔韧性;制坯,将晾晒后的泥制作脊兽的基座和大样。在此基础上,通过捏、塑、镂、刻、绘等手法进行精细的深加工,成型后,放工棚下阴干,干后,装窑煅烧,熟后出窑,脊兽呈青瓦色。如是琉璃脊兽,着色、上釉后还要进行二次煅烧。
甘谷脊兽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就地取材,主要表现在制作材料和表现题材方面。甘谷脊兽利用当地丰富的红壤土,通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技艺制作而成。红壤土和成的红胶泥,细腻坚柔,不脆断、不开裂。甘谷脊兽除传统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吉祥图案和神怪故事外,对世俗生活场景也多有表现。二是纯粹手工。甘谷脊兽从选土和泥到完成制作的整个技艺过程,纯粹手工而为。几百年来,表现内容虽屡有增益,但技艺流程一直系手工,刻、镂、捏、塑、烧为主要加工手法。三是陶质泥胎。甘谷脊兽以红胶泥制胎,经加工后入窑煅烧,以陶质成品定形。或为青色陶质,或再烧烤琉璃,色彩斑斓,其质不变。四是内容丰富。甘谷脊兽表现内容非常丰富,举凡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无不为其表现内容,既有奇幻的神话色彩,又有世俗的人间情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