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刘晓弘.jpg

刘晓弘,男,汉族,唢呐艺术(临县大唢呐)传承人。

2018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山西临县的刘晓弘有较高的演奏水平和传承能力,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能够熟练掌握其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年从事该项目的传承活动,参与过本县文化馆的搜集整理民乐、民歌等活动,至今培训大唢呐学员126名,在该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核心作用。

2018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广袤的晋西黄土地上,地方特制、韵味特别的临县大唢呐与这方水土上的人们相伴走过千年。岁月沧桑,一代代大唢呐人来来往往。在大唢呐艺术传承发展的路上,有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他的名字叫刘晓弘。

他是百里湫川家喻户晓的 “唢呐王”。

他是2004年吕梁撤地设市以来连任两届的市人大代表。

从“唢呐王”到市人大代表,刘晓弘人生的每一步都不同凡响。

众口相传“唢呐王”

以大唢呐为总统协的“吹打”,在民间婚丧嫁娶中用以营造气氛表达情绪,相沿成习。

刘晓弘天生对演奏艺术情有独钟,最痴迷大唢呐的声音,小小年纪就开始舞弄能拿到手的器乐,吹笛子、打鼓子、拍铲子,件件玩得有模有样,从拉二胡、操琴,到拿起大唢呐摆弄,更是投入。

上高中时,刘晓弘选择了艺术班,学了音乐理论基础,也懂得了民间艺术的人文价值。1982年高考那年,刘晓弘考取了山西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的合格证,最终却因客观原因而与大学失之交臂。

高中毕业后,刘晓弘成为临县三交镇供销社的一名工作人员。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刘晓弘见缝插针挤时间,踏上拜师学大唢呐的道路,加入吹鼓手行列。因为立志要成“大把式”,所以,刘晓弘拜师选择了当地知名的好吹手“猪娃子”。“猪娃子”本名张才清,他吹奏的大唢呐音质清脆而清晰、高亢而嘹亮,最善长应用“腮振音”延长吹奏高潮时段,常常让不服气的比拼者现场服输。刘晓弘常常紧随在师傅的左右,用心地听,一腔一调地学。

短短一年时间,师傅把所有绝技毫不保留地教给他,刘晓弘技艺大进,在同行中崭露头角,“唢呐王”的美名逐渐传开。1983年吕梁首届金秋文艺调演,刘晓弘的大唢呐演奏获一等奖。这是临县大唢呐第一次从乡野进入正式的文艺表演舞台。

临县大唢呐最有价值的是其原汁原味的曲牌曲谱。1984年至1986年间,刘晓弘踏上了走村入户搜集古曲牌的道路。在临县大唢呐活动区域的临县、方山、柳林、离石,他背着大唢呐、录音机,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奔波在大山里。风餐露宿是家常事,淋大雨、冒大雪也不少见。除了自然条件艰难,采访老艺人还有另一个难度——当时的老艺人有的还是封建思想,怕自己的手艺被别人学了去。遇到这种情况,刘晓弘就自己先吹一段。老艺人见他吹得好,颇有遇到知音的感觉,就肯和他切磋技艺了。两年辛苦,刘晓弘搜集到古曲牌百余首,编成《临县吹打乐》一书,著名音乐家刘建昌、任得泽对该书爱不释手,音乐学博士景蔚岗更是大加赞许。

两年专访也让刘晓弘的技艺大进。他吹奏《反鼓则》《柳青娘》《出对则》等曲牌,心、气、意、境融为一体,技艺超群,别具一格,同行老手无不赞扬。他自创的“指滚音”“气冲音”“腹振音”等,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1988年,刘晓弘组织了20余名吹打艺人,参加了吕梁首届群众艺术展演大赛,荣获音乐设计、现场演奏两个一等奖。

1989年,刘晓弘被借调到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参编《中国民族器乐曲集·山西卷》,该书收录了临县大唢呐曲谱9首,均为刘晓弘整理。1989年,在山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企业文艺大奖赛中,刘晓弘获得了“演奏二等奖”;1990年,刘晓弘被吕梁行署文化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携艺从商是刘晓弘人生历程中的重要转折。1990年,全国掀起国家干部留职停薪“下海”风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力劝刘晓弘带头。于是,刘晓弘创办起临县纸筒厂,主销国外,经济效益良好。其间,刘晓弘在吕梁率先推进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作为全省民营企业首家建立集体劳动合同制的单位,为圈内人士注目。吕梁地区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刘晓弘“一等功”,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再就业名星”,同时,他当选第七届山西省优秀青年企业经理、吕梁地区乡镇企业先进工作者,其企业被山西省总工会授予“五好企业”,被山西省工商局连续五年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2005年后,刘晓弘以职业经理人身份,主掌两大规模型煤焦企业,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同时也奠定了其用企业反哺艺术的物质基础。

弘扬国粹好“代表”

2004年,吕梁撤地设市,刘晓弘光荣当选市人大代表。

市人大代表的角色让刘晓弘意识到文化的担当和使命。对于大唢呐事业的发展定位,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要从中找到属于文化本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刘晓弘首先启动的是临县大唢呐申遗。从县级到市级,刘晓弘亲手写文本、做资料,事无巨细。2006年临县大唢呐成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围绕如何传承、如何保护这一课题,刘晓弘煞费苦心。曾为地方精粹的大唢呐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渐渐退出了市场。古曲牌很难听到。刘晓弘意识到,必须建立属于大唢呐的独立阵地,方可从根本上挽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

2010年,刘晓弘开辟了专门场地,创办临县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组建临县黄河大唢呐艺术团。培训对象为从事唢呐吹奏的民间人士。培训中心不光培训吹唢呐,还讲国学、讲礼仪、教乐谱,请国家和省级的名家讲传统文化。培训中心对接受培训者管吃住,提供被褥铺盖,还给每人每天补贴100元。

每次长达4个月的培训,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临县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来源于政府的补贴杯水车薪。所以,大部分的培训费用来源于刘晓弘以前办企业时攒下的积蓄。到目前为止,培训中心已经培训学员 180人次,刘晓弘搭进去的钱已过百万元。

大唢呐在历史上没有翻越过薛公岭,意味着没有出过吕梁。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刘晓弘一心想把临县大唢呐推得高一些、远一些。

2011年,刘晓弘带领临县大唢呐艺术团进京,参加了北京市第三届体育“龙舟大赛”开幕式,现场效果引起轰动。

2013年是临县大唢呐的丰收年。截至目前,已有两大突破。先是捧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民族器乐民间乐种展演”非专业组演奏二等奖,为吕梁以及山西夺得了文化部民族器乐民间乐种比赛的第一个奖项。7月,临县大唢呐跨海峡入台湾演出,圆了刘晓弘“同一个中国、同一杆大唢呐”的艺术人生梦。

今年7月4日至7月9日,临县黄河大唢呐艺术团应邀赴台湾新竹市参加“2013竹堑国乐节”,一炮打红,声震新竹。这是山西民间演奏艺术首次入台,其间,艺术团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交流,与台湾新竹青年国乐团等艺术团体进行了艺术互动交流,与同台受邀的新加坡青年华乐团等艺术团体进行了文化交流学习,并与台湾著名作曲家卢亮辉、台湾著名唢呐演奏家指挥家刘江滨、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王甫建等进行了艺术交流。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0年多前,刘晓弘油印编制了《临县吹打乐》。以此为基础,结合申遗资料,在进一步深入发掘的基础上,刘晓弘编著的《临县大唢呐》专著,近日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而就在最近,刘晓弘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当选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文心雕龙,文心立道,刘晓弘的艺术人生让我们在品味中深深感动。

上一篇:【传统音乐】 唢呐艺术(晋北鼓吹)(国家级)传承人:刘省心

下一篇:【传统音乐】 丹东鼓乐(国家级)传承人:唐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