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 剪纸绣(市级)(大连市)传承人:宁文丽
2019-07-20 11:06
宁文丽,1965年出生,现为国家级手编协会会员、大连市技术美协画绣和“剪纸绣”研室主任(理事)。她从小深受母豪的熏陶而酷爱画画和刺绣,并凭借扎的基础考取了高级技师证。多年来宁文丽坚持针不离手,潜心研究“剪纸刺绣”图样和针法,她的作品也多次在省、市级大赛中斩获大奖。《锦绣山河》在第三届吉林省瓦萨国际冰雪节暨瑞雪杯工艺美术展上获得金奖,《福寿财运到》在第四届吉林省瓦萨国冰雪节暨骑雪杯工艺美术展上获银奖;《喜上眉梢》获第六届吉林省瓦萨国际冰雪节手工艺术类金奖。《清明上河图》在吉林省第一届手编大赛中获一等奖。
并在《大连日报》、《大连商报》、《大连地铁报》、《今日头条》等多个媒体对宁文丽的剪纸绣进行了报道,在《大连电视台生活频道》2018年春节档期连续播出她的《剪纸绣》的传承报报道和她艺术成就。
“剪纸绣”起源
“剪纸绣”,起源于满族的剪纸,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艺术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考证的历史,当时的剪纸技艺已经相当精熟。隋唐以后,就更加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明清时代,剪纸达到了高峰期。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中国的劳动人民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实践和生活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剪刻 镂空 烧烫、拼色、衬色、勾描等,并以这种形式用在刺绣的风格上,以四大名绣为例:绣针的上下穿引形成的表现力与剪纸形成的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的风格独为一至。因此从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上看,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的服装上,花团锦簇都是以最初的剪纸为一托而逐渐演变形成的。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到清朝时就更为多见。例如龙袍上的缕空龙,官服底边袖口用的用的波浪、万字纹等都是用剪纸的形式出现的,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绣法与门类。清末时期以吉祥图案及祥云等来寓意生活美好及民俗故事,后来逐渐形成刺绣的独特门类称为剪纸绣。
“剪纸绣”,起源于清朝末期,主要存在于辽省盖县、州一带。其诞生源自满族剪纸,后因纸薄易损、不易保存,而逐渐演变为“以布代纸、以针代剪”的剪纸刺绣作品。剪纸绣在保留剪纸特色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刺绣的艺术工艺,饱含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民俗风情。
“剪纸绣”的刺绣工艺主要以平针绣为基础,以抢针、掺针、齐针、接针、旋针等针法为辅,也可以自由发辉,用简洁优美的形象表现,它以质朴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寓意丰富、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让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追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及历史,这不仅是辽宁独特的文化名片,更保存了传统文化以及延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