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萧润增.jpg

萧润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获政府特殊津贴。萧润增出身梨园世家,曾祖萧镇奎,祖父萧长华,父亲萧盛萱都是著名丑角演员。萧润增擅扮老生,是北京麒派艺术的代表人物,同时为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由于家学渊源,他1950年入戏曲实验学校(后名中国戏曲学校),习老生。受业于雷喜福、刑威明、茹富兰等。1958年毕业后,入中国京剧院。1959年由剧院推荐到上海京剧院,拜周信芳为师学习麒派艺术。而后回到中国京剧院,成为北京舞台上麒派艺术的代表人物。

曾随团赴日本、香港演出,1990年随中国京剧艺术团赴香港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活动,曾参加为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90周年、95周年、100周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济南等地举行的演出活动,1997年应台湾戏剧研究委员会邀请赴台湾讲学,1998年2月获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为周信芳《四郎探母》录音配像,2000年为周信芳《打渔杀家》和《平贵别窑》两剧配像,2001年6月赴香港参加大型戏曲交流演出活动,2002年6月为《一捧雪》音配像,7月参加杭州京昆艺术剧院赴香港麒派名家名剧展演,8月在上海演出《徐策跑城》、《打侄上坟》、《九更天·杀女》、《明末遗恨·平台撞钟》等。

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乌龙院》、《四进士》、《群英会》、《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描容上路》、《斩经堂》、《打渔杀家》、《平贵别窑》、《义责王魁》等,还以麒派风格参加了《义民名册》、《大明魂》、《初出茅庐》、《杨门女将》、《满江红》、《春草闯堂》等新剧目的演出。并在《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满江红》、《状元媒》、《初出茅庐》、《潇湘夜雨》、《龙凤呈祥》、《大明魂》、《义民名册》、《春草闯堂》饰演重要角色。

2017年12月,萧润增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萧润增工京剧麒派老生。萧润增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入室弟子,在艺术上得到周信芳的亲传实授,他所学所演的麒派名剧,功底扎实、风格清新高雅,在众多麒派传人中,独树一帜,深得观众和行内赞扬。他主演过得麒派名剧也已成为他的代表性作品,社会影响广泛。萧润增家学渊源,京剧世家。祖上三代都是京剧名家,因此他不仅学麒,还博采众长,使他的舞台艺术极有个性。从事教学工作积极认真,学生弟子众多,他不仅在京剧研究生班开课授艺,还多次参加麒派研习班的教学工作。萧润增传承谱系清楚,传授弟子学生成绩突出。根据萧润增的艺术贡献和传承成绩,经过评审组评审,该申报人萧润增符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标准,同意推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萧润增2.jpg

周信芳弟子 京剧麒派传人 

一九五九年底我院(中国京剧院)为了进一步培养青年演员,继承艺术流派,决定要我到上海京剧院向周信芳院长求艺。这对我来说,渴塑终于得到实现,真是非常兴奋的事;但麒派艺术博大渊深,自己以前很少接触,更由于自己的业务基础肤浅,所以又感到忐忑不安。

举行拜师礼后就开始学习了。在我的学习中存在不少困难,需要一一克服。首先是风格的改变,此外,发音、念法、唱法、以及身段、劲头都得从头学起,一时不得其门而入,所以感到非常吃力。但是老师知道我初学困难多,就非常耐心地教导我,一遍又一遍,甚至不顾自己身体的健康(那时他正患眼疾)。光一出《杀惜》,他就花了很多心血、时间,一而再,再而三,亲自示范,亲手“摆弄”纠正我的姿势,并且还特地请刘斌昆、赵晓岚二位前辈排给我看,让我对戏有更具体、深刻的领会。

最使我难忘的是在学《追韩信》时,萧何在一声“有请相爷”后随着场面“五槌”上场的一个身段,我一连做了十几次,做得都不合要求,他仍然一次一次地纠正,没有一丝烦意。演到追赶韩信的“马趟子”时,他走到阳台上,亲自做给我看。这个“马趟子”中表现萧何从马上摔下地,有许多扑跌的身段,他就在水泥地上连扑带摔,一丝不苟地表演出来。近七十高龄的人,表演这些动作真叫人捏把汗,当时我吓坏了,不知所措,同时打心里产生出感激。

真的,他这样认真,这样不顾一切地教导我们青年的这份热忱,怎不叫人感动呢?我急忙过去阻止他说:“老师,我明白了。”他站起身来,面不改色,拍拍身上的灰,恳切地对我说:“我就是怕你学得不道地,不这么演,你不明白……”

他不光教我是如此,对青年演员他都是非常关怀的。他每看青年演员们排戏、演出,总要提出意见,加以指点。平日时在院中,他一有空就从一楼到三楼,上下、来回地巡视青年们练功学戏。他时常告诚我们说:“青年人的一鸣惊人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必须按部就班,多学、多看、多练,把基础打好,半空中建楼房是不行的。”在谈到学习流派时,他说:“继承流派,不是生搬死学,要善于学习各家之长。继承流派不是轻而易举的,首先要有深厚的基础,再加上不断的钻研、磨炼,才能学到家。你们青年在党的关怀、教导下,应该有大胆创造的魄力,一定要超过我们才行。”他又说:“学习艺术流派,相等于写字临帖,要结合自己的条件去学习,这样才能谈到发扬流派。要巧学,不要死学,千万不可做流派的奴隶,只有发展才能继承。”他一再提醒我们,作为一个演员要有广博的知识“一个演员不能就知道舞台上那一点事情,必须要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创造角色时才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对人物作更深的挖掘……”正因为老师知识广博,见解深透,所以对人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有一次他对我们谈及《审头刺汤》中的陆炳,他说陆炳这人物不能把他简单化地演成一个正直的人,对他要作进一步的分析。陆炳也是“严府”的一个爪牙,他在戏中行动的目的,不全是为了解救戚、莫二人,更重要的是他看到汤勤的手段厉害,怕他在“严府”得势,自己的地位受影响。他一面厌恶汤動的小人得志,趾高气扬,不把自已放在眼里的那种气焰,一面顾虑汤勤正在走红,又不敢过于得罪他所以对话中不断地讽刺他,软硬兼施,当他软下去的时候,又为他打圆场,既给他一点颜色看,而又不失对他的谨慎防备。可是到了最后关头,还是以牺牲和利用雪艳娘来免除自己的心腹之患,达到保持自己的目的。这样一批解,我们才対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老师身边,他给我不少教导和启发。寥寥片字,很难说明我的心得和体会。他是戏曲界的老前辈,也是我们青年演员的良师,无论各方面他都是我们的榜样。老师对艺术是严肃的,从来一丝不苟,对后辈的教导更是循循善诱。老师那种对青年人悉心栽培,关怀备至的耐心负责精神都给我以极大的鼓舞。希塑今后还能在他的身边学习。祝愿我的老师身体永远健康,艺术永葆青春!(萧润增《老师是这样领我进门的》原载《上海戏剧》1961年12期)

上一篇:【传统曲艺】 河北梆子(国家级)传承人:阎建国

下一篇:【传统戏剧】 京剧(国家级)传承人:李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