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顾业亮


IMG_4090.JPG


南京人都说:

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

到夫子庙不买盏灯等于没有过好年。

在他的努力下,陪伴南京人一生的秦淮花灯,

已经绽放在了四十多个国家,

未来也一定会让灯彩点亮全世界。


与灯彩艺术的不解之缘


IMG_4089.JPG


1962年,顾业亮出生在一个灯彩世家。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他8岁就开始扎彩灯。从那时起,他和灯彩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8岁时学着做荷花灯的花瓣,给大人打下手。”顾业亮回忆说,当时学扎花灯还有一个朴素的原因——“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IMG_4091.JPG


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顾业亮拜著名灯彩老艺人李桂生为师,正式入门学习传统灯彩技艺。师傅会教,弟子肯学,没过几年,他扎制的灯彩“仙鹤”、“双龙戏珠”等先后获奖,在业内崭露头角。

顾业亮痴迷这种手工艺术。在他位于夫子庙的工作室里,到处挂满了花灯。创作的时候,他就调来剪纸、雕刻、绘画作品,边观察揣摩汲取灵感,边琢磨自己动手制作,“创作过程很痛苦,但也很快乐。”


改进传统,才能继续传承


IMG_4092.JPG


从前,彩灯一般都是民间家庭小作坊扎制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制作的工厂。现在的年轻人一般不爱学,彩灯扎制手艺有面临失传的危险。再者,彩灯的销售只是集中在春节、元宵节的十几天时间里,市场狭小。因此,灯彩艺人的生存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1993年,他承包了夫子庙工艺彩灯厂,不断改进传统扎灯工艺:将传统花灯骨架部分用铅丝代替了费时费力的篾片;传统花灯裱糊部分用保存时间更长绸缎代替了纸;传统花灯使用蜡烛,他们也尝试用电池加灯泡代替,安全方便……


IMG_4093.JPG


同时他还利用中国“秦淮灯会”这一品牌效应,大胆承办大型灯会,以灯养灯,开发研制出便携式花灯产品作为秦淮旅游的一大特色,打入国内外市场……

“时代在变,文化在变,传统的手艺技艺不能丢。”不管灯彩用上多少高科技,传统的扎制工艺是秦淮灯彩的“根”。秦淮灯彩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因为保护了传统技艺,将多年来纯手工制作灯彩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走进人心,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IMG_4094.JPG


“灯彩要真正做到薪火传承,就要把‘根’扎到年轻人心中,走进千家万户。”顾业亮说。要想摆脱失传危险,中国秦淮灯彩艺术一要走向社会,二要形成规模走出南京。

为此,他到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十多所大、中、小学进行中国秦淮灯彩艺术的历史讲授以及扎制表演,让更多的新一代年轻人以及孩子们对中国秦淮灯彩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


IMG_4095.JPG



顾业亮在国内普及中国秦淮灯彩艺术的同时,也让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至今,顾业亮已经带着秦淮灯彩走过了40多个国家。每次展会,顾业亮带去的花灯都被抢购一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秦淮灯彩在欧洲受到的追捧,让他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全世界能有更多的地方开办新的“秦淮灯会”。


IMG_4096.JPG


“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还在于培育他的土壤。”顾业亮深有体会地说道。培育他成长的“土壤”,是30 年来快速发展的南京。

自1986年以来,秦淮区在大成殿恢复中断多年的夫子庙灯会,璀璨花灯年年映照千年秦淮河,夫子庙年年花灯如潮、游人如织。时光悠悠,转眼间,秦淮灯会已经闪耀30年。

历史悠久的秦淮灯彩,以绚丽多姿的身影展示了南京传统文化的积淀。而这些巧心妙手的南京艺人,也一定会让秦淮花灯,一直闪耀下去。



来源: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 



上一篇:【非遗文旅】辽宁省旅游商品协会会长一行四人莅临外研非遗馆参观指导

下一篇:【非遗文旅】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国际论坛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