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 翁牛特蒙古秧歌(赤峰市)
2020-03-31 14:00
【项目简介】:
翁牛特蒙古秧歌(蒙语叫“雅布根呼格吉木”,汉译为“步调音乐”)的发源地位于紫城街道的德日苏嘎查,由牧民鲍礼、关其格编创。这一艺术形式自1875年诞生以来,至今已经流传140多年,成为我旗节庆民俗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蒙古族秧歌的编创虽然受到汉族秧歌的启发,但编创者紧紧把握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和牧民的现实生活,标新立异,特点突出,把蒙古族能歌善舞的特征和游牧、狩猎的生活习俗以及蒙古人粗犷、豪放、直率、勇敢的性格全部融入其中,使得这一艺术形式不但与汉族秧歌有着根本的区别,而且血肉丰满、鲜活灵动、妙趣横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艺术属性。在舞姿上,蒙古族秧歌全部采用“擦踏步法”,节奏欢快、急促,其舞姿即像套马勇士的雄姿,又像摔跤手上场时矫健的虎步。特定角色率性而为和夸张的舞姿,使舞蹈表演妙趣横生、神采飞扬。在道具上,几乎全部来自牧民日常生活,如五彩绸、哗溜棒、套马杆、蔓菁嘎、蝇甩子、套力棒子、弓箭等,都是牧民家庭必备的用品用具。在服装上,全部是蒙古族传统日常服饰,蒙古袍、蒙古靴,男舞者头顶各式帽子,女舞者头戴传统头饰或用彩绸包头。在场技变化上,有“盘肠”、“野马分鬃”、“别杖子”、“挂葫芦”、“跑八宝”、“车轱辘阵”等,这些场技的名称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可贵的是,舞蹈的中间穿插蒙古族民歌演唱,深沉、悠扬的长调和节奏欢快的短调民歌,赞颂着英雄,赞美着家乡,昭示着美好的未来。这些浓郁的蒙古族文化元素,使蒙古族秧歌这一艺术形式独具一格,极具民族特色,富有感染力、生命力和观赏性,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仅有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所属类别】:传统舞蹈
【编辑单位】:非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