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皮影戏(巴林左旗皮影戏)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11(第三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协会

【项目简介】:

巴林左旗皮影戏源于河北滦州,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在皮影戏演唱的实践中,艺人们为适应民族杂居群众的审美需要,主动将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其中,蒙古族艺人也参加到皮影艺人行列。左旗皮影戏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也是民族间情感相互交流,文化相互学习、认知的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皮影戏发展到顶峰,全旗有影箱子四十多盘、艺人二百多个,演唱的传统剧目有《五锋会》、《设施农业土变金》、《骑着毛驴奔小康》等五十多部。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多种因素,巴林左旗皮影戏处于濒危状态。以申凤山为首的教育文化界老同志组织起皮影协会,实施了“四个一”工程,进行了一系列抢救性的保护与发掘,深得民众认可与赞许。

巴林左旗皮影戏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几代艺人的探索实践,已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声腔体系。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村村有影箱子,皮影艺人达到200多人。2010年内蒙古13个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中就包括巴林左旗皮影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协会获得“巴林左旗皮影戏”保护单位资格。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演员不用上台表演,而是通过操纵影人来展现形象,戏台一般搭在村子里宽阔且地势较高不积水处,用四根粗一点的檩子在四角处埋在地下做立柱,用大块苫布或纤维布围在戏台的左右和后面,戏台前面用纸或白布做影窗,面向观众。影人和景片都用驴皮刻制,因而有“驴皮影”之称。

  最早的皮影戏记载始于北宋,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民间说唱艺术的兴起逐步发展起来的。皮影戏的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之戏、古代镂皮雕饰、民间剪纸造型、祭祀信仰等有着密切关系,受到汉唐傀儡表演、五代挂图俗讲、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元代曾把皮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大军远征欧亚大陆时,皮影戏也被传入波斯和阿拉伯国家。明清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清末民初,演出的剧目丰富,雕刻精巧,以牛羊皮制作的影人为主,形成了造型各异的艺术作品。

  最初进入林东镇唱皮影的,有邵、庞为代表的数十家影班子,皮影艺人四、五十人,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影班子发展到了40多个,皮影艺人200多人。当时唱的是“溜口影”(无影卷),无正式影卷(唱本)。戏班人数少,影人也不多,伴奏乐器单调,演唱曲调也不固定,按13趟大辙唱,只要不跑辙就行。演唱的语言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也较为灵活。艺人可以触景生情,褒贬人物或抒发情感。随着皮影戏的发展,也由原来唱“溜口影”,改为唱翻影卷的皮影。解放初期,那时的城镇,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文化娱乐活动少,看电影、看戏对普通百姓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但是皮影戏因艺人少,不受场地限制,影箱灵活移动,在民间受到人们的推崇。每年农闲季节,皮影班子走街串巷的演出,有时一唱几天或几十天,是常有的事。


上一篇:【传统舞蹈】 翁牛特蒙古秧歌(赤峰市)

下一篇:【传统手工技艺】乌拉特泥塑(巴彦淖尔市)(自治区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