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平谷调(北京市)传承人:杜润启
2017-04-24 11:04
杜润启,1950年生于平谷区峪口镇峪口村,小学四年级因家贫辍学务农,18岁担任村文艺宣传队队长。1970年,杜润启因喜爱鼓曲艺术,从师本村张永发,学起平谷调和奉天大鼓,开始了鼓曲学艺生涯。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禁不住感慨万千:“我当年学习时,很多老艺人都已经不在了。平谷调没有教材,连录音带都没留下,都是口传心授,只能一句一句地跟着师傅学,鼓词怎么唱,唱腔怎么转,一辈子都记在脑子里了!”
平谷调唱腔为徵调式,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板腔体结构,有起板、快板、紧板、柳子板等板式,演唱时节奏由慢逐渐变快。早期的平谷调结构简单,一板一眼,每句都在弱位起唱,一般采用“四句头”作为起板,然后用“上下句”无限反复,半说半唱讲述一个传奇故事或神话传说。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后期的平谷调根据唱法不同又分一板三眼的“小口平谷大鼓”和“大口平谷大鼓”。为了进一步提高平谷调演唱水平,杜润启又于1976年从师赵家务村张福玉、马坊镇李蔡街村蔡连元、王辛庄镇放光村周柏如老师进行全面系统学习,终于形成了流转蜿蜒、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独特演唱风格。
1975年,杜润启到平谷县文艺宣传队工作(后改成平谷县曲剧团),先后学习过京剧、豫剧、河北梆子、评戏、京东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等多个曲种。在众多场演出中,倍受观众的喜爱。
1984年,平谷县曲剧团解散,杜润启参加工作到县文化馆群艺组,每次下乡演出,其他演员搭台,他则赶忙到老百姓家了解村情民意现场写词,开场后第一个登台演唱,用曲艺形式歌颂农民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等平谷区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他还经常为乡镇村、街道、机关单位辅导节目和编写鼓词,创作了不计其数的快板、数来宝、平谷调、京东大鼓等曲艺作品,其中为区工商局创编的《逛市场》、《请您放心》参加了2006年市工商系统文艺节目汇演。
“老调新唱,平谷调也要创新,一定要创作与时俱进的新节目。”这是杜润启常说的一句话。最初师傅们教的段子比较少,他旁征博引,把不少其他鼓书里的故事也用平谷调唱腔唱了起来。同时对平谷调传统老调进行创新,使其更加朗朗上口,满足群众曲艺文化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老段子老词儿也都被他换成了赞美新成就新气象的新鼓词,充分展现了平谷的新面貌。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杜润启改编、创作了一批鼓词作品,并老调新唱,屡获殊荣。1990年获市首届农民艺术节文艺调演表演二等奖;2004年获首届“天桥杯”北京社区古曲邀请赛“古曲名票”称号;2007年京东大鼓《劝人方》获京、津、冀鼓曲邀请赛二等奖;2011年京东大鼓《桃花谣》获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一等奖;平谷调《仙桃四季谣》在市第12届农民艺术节小戏、小品、曲艺节目调演中荣获二等奖;2012年在老舍茶馆演唱平谷调赢得满堂喝彩;多次在中央、北京等电视台录制播放专题节目,对传播弘扬平谷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平谷调这一鼓书艺术,崛起于田垄乡间,流传于市井街巷,堪称各类鼓曲的声音源头,延续着中国传统音乐最古老的一板一眼的艺术风格,旋律优美流畅,情调风趣动人,内容具有一定的地域的痕迹,对于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市曲协副主席崔琦曾对平谷调给予高度评价:“平谷调最大的贡献在于派生出铁片大鼓,并直接影响了京东大鼓和北京琴书的产生。”
2005年,平谷调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如今能演唱平谷老调的人寥寥无几,其传承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夹板、打鼓看起来很容易,其实一般人铜板都拿不住,更别提打响了,鼓、板功夫要练好得用将近一年时间,演唱时一定要顿挫有致、字正腔圆才好听。”2011年,杜润启被市文化局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谷调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已收7个徒弟。现在,他虽然已经退休,但每天向徒弟们耐心传授技艺。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平谷调,便于后人学习,杜润启把自己会的30余个唱段录制成光盘,如传统段子《高高山上有人家》、《尿炕王》、《蓝桥会》,新段子《桃花谣》、《数数谣》、《劝人方》、《老来难》、《夸夸咱村的李大妈》、《长寿村》等。为传承弘扬平谷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