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不能遗忘的丝路文明:千年历史非遗桑皮纸的前世今生
2020-04-27 10:44
从古至今,西域与中原就有这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交流,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细雨大地上的交流碰撞之外,工农业技术的落地生根、本土吸收也在进行着。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并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工艺改良,流传至今是为桑皮纸。
和田墨玉桑皮纸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遗
一、桑皮纸的由来
桑皮纸可以说是新疆历史上最古老的纸张,曾一度是造纸业的主角,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
十一月十三,出钱陆拾文,买纸壹帖,供文历用……正月十四,出钱壹百文,买白纸两帖,帖别五十文,糊灯笼三十八个,并补贴灯面用。——《麻扎塔格寺院遗址出土记账文书》
在1908年,斯坦因在和田地区策勒县麻扎塔格寺院遗址发现了一本记账文书,上面记录了寺院在当地购买纸张的情况。
1933年在新疆罗布泊的一个汉代烽燧遗址发现了一块“麻质、白色,方形薄片”的纸张。另外在1975年,从吐鲁番的哈拉和卓古墓中出土的文书纸也是桑皮纸。
魏宝山“桑皮纸上的中国画”亮相国务院新闻办
从以上的考古发现可知,桑皮纸作为新疆最古老的的纸张,长时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着。那么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制造桑皮纸的呢?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就连造纸术是什么时候传到西域的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只能从考古研究得出,最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术就已经存在于高昌。而在隋唐之前和田地区也已经存在造纸术。随后怛罗斯之战的爆发,造纸术进一步通过唐军俘虏的西行传到了阿拉伯、印度等地。而这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都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
回子纸:回疆纸,有黑白两种,以桑皮棉布絮和作成,粗厚坚韧,幅小不盈大,用石子磨光,方堪写字。——清《回疆志》
根据清代的史料记载,在乾隆时期,桑皮纸的制造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尤其是南疆地区,另外吐鲁番地区也发展成为桑皮纸生产地。
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出现过用桑皮纸印制的钞票,可见其使用范围的广泛。在民国的《新疆志稿》中记载道:“和阗始蒸桑皮造纸,韧厚少光泽……迪化、吐鲁番略变其法,杂棉絮或楮皮麦秆揉和为之(或曰用棉之苞壳蒸晾而成),大率皆麤(粗)涩不可以为书然。”可见,在民国时期北疆桑皮纸的制作材料和工艺进行了改进,生产出来的纸更利于书写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纸张已经被更为先进的原料和工艺制造的纸所取代,而桑皮纸的制作工艺也只有在新疆、西藏、云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聚集的偏远山区还保留着,由于桑皮纸制作工艺一直是世代相传、口授心授、子承父业的家族传承形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承的连续性不容乐观。
二、桑皮纸的分类和传承
由于桑皮纸的抗张性、耐破性、耐裂和耐折字数的强度比普通的纸张要高,再加上新疆在解放前交通不便,直到民国时和广泛使用。根据纸张的薄厚、透明度等指标,桑皮纸分为上中下三等,且有“生纸”和“熟纸”之分。
2014年魏宝山首创“桑皮纸上的中国画”项目
上等桑皮纸一般都是熟纸,常用于书写、书籍印刷、公文用函等,在近些年一些画家和摄影家用上等桑皮纸打印照片或者作画,达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2010年6月19日在乌鲁木齐市美术馆举办的“《桑穰问影》——摄影人刘辉桑皮纸摄影作品主体展览”160余副作品,就是用和田墨玉的桑皮纸打印而成的。而新疆国画院也将古老的桑皮纸和国画结合在一起,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很好地展现了新疆人文景观和风貌的同时,也使丝路的记忆在新时代焕发了青春。
桑皮纸传承推广人魏宝山创作的《瓜果之乡》
桑皮纸的价值有一次得到了提现,也使得手工桑皮纸的价格一路飙升,从以前的几毛钱、一两块钱一张上涨到了现在的几十元一张,有时候还供不应求。
中等桑皮纸比上等的就粗厚一点,主要用于包装,在桑皮纸还没用于摄影和国画之前,在现在的和田有些地方还在用桑皮纸包装衣服、茶叶、糖果、草药、食物等生活用品。但是现在上等桑皮纸的价格较高,中等桑皮纸已经很少了。
除了用于包装,中等桑皮纸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以前玻璃比较稀罕时,充当替代品,成为人们糊窗户的上好选择。因为中等桑皮纸不像下等桑皮纸透明度不好,糊在窗户上既可以起到透光的作用,还可以长年累月的不破损,抵挡南疆常有的沙尘。
下等桑皮纸颜色较深、韧性特强,在南疆常常被当做是制作花帽、皮靴等的辅料,应该主要用于打样、定型。
用处如此广泛、与群众生活联系如此密切的桑皮纸,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其他纸张替代品的冲击下,完全退出了维吾尔族人的生活,没有了市场需求,坚持手工制作桑皮纸的匠人们也只能无奈的转业了,这门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002年的故宫大修,桑皮纸被选为特种材料,桑皮纸才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全国各地的桑皮纸匠人重操旧业,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干了起来。
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桑皮纸一条街上住着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名叫托乎提·巴克,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工艺和田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在当地的说法里,这种桑皮纸比蔡伦改良的蔡侯纸还要早100多年。现在他的子女已经学会了这种古老的手艺,连他的小孙子都在放学之后加入到紧张的制纸工作中。
三、桑皮纸的工艺
从桑皮纸的名字上就知道必不可少的原料就是桑皮,与蔡伦提出的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为原料不同,桑皮更加坚韧、不怕虫蛀、不褪色。
桑树在新疆地区有很久远的栽种历史,在尼雅废墟中还保存着完好的汉末晋初的桑田遗址和干枯的桑树。从身边的植物中获取原料,体现了西域当地居民的智慧。
桑皮纸的制作工艺大致有以下几步:砍枝、剥皮、浸泡、锅煮、棰捣、发酵、过滤、入模抄纸、晾晒、粗磨等。
古老的桑皮制纸制作技艺至今仍在和田延续
砍枝一般在春夏之际的五、六、七月份,需要砍下新发出来的嫩枝。尽快将枝条上的皮剥下来,晒干备用。再将晒干的桑皮浸泡在水中柔软之后用特制的小刀把最外面黑色的外皮剥去不用,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黑皮是否去除干净直接影响着桑皮纸的最终质量。
将剥好的白皮在锅中进行一个小时的熬煮,在煮的过程中要加入适量的胡杨碱,起到软化纤维、去除杂味的作用。煮完之后再在锅里泡上一夜,让胡杨碱持久的发挥作用,这样纸的质量会更加好。
第二天早上把锅里冷却的桑皮团成圆球,放在石板上用特制的木锤进行棰打,让纤维充分分散,一直打成泥饼为止。再将打好的纸浆放进桶内进行发酵,让其进一步分解。等发酵一段时间之后就将纸浆过滤,将过滤好的纸浆放入纸槽内,充分搅拌分散,用木框纱网抄纸,最后将纸帘晾干后从模具上剥离。
桑皮纸晾晒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等纸张干燥之后,把表面附着的一些杂志进行剔除,做进一步的光滑处理。这样一张穿越上千年的桑皮纸就出现在案桌上,等待着人们在上面挥毫泼墨,演绎一个精彩的人生。
魏宝山创办的第一家公益性桑皮造纸体验馆
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场历史的盛宴,也是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感悟。就像桑皮纸对于维吾尔族人民来说,这项手工技艺已经镌刻在了他们的历史生活景象里,折射着祖先们的勤劳和智慧。
让我们一起关注非遗,一起关注中华文化里的璀璨明珠,不能在我们的记忆里让他们黯然失色,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