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四川竹琴(重庆市)传承人:刘国福
2017-04-26 14:14
刘国福,男,56岁,重庆市万州区人,四川竹琴传承人。
刘国福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早逝。身为家中长子,十四岁时,刘国福便担起了养家的担子,帮助母亲减轻负担。当时他在河坝做工,每天需要肩挑一百二十斤左右的煤炭爬五公里的坡,十分辛苦,但年少时的他便很乐观,只觉得能为母亲分担便很好。
在做工期间,他结识了杨裕国。此人原是万县文工团著名竹琴演员,在当地可谓名声籍甚。刘国福自小便喜欢听竹琴,此番有幸结识竹琴大师,刘国福喜不自胜,当即要拜他为师,但杨裕国并未点头答应。
刘国福并没有轻易放弃,他经常省吃俭用,买上酒菜孝敬杨裕国,也时常照顾杨裕国。寒冬腊月之时,年关已近,寒风刺骨,年迈的杨裕国身穿单薄的破棉袄,艰难地在河坝做工,由于身寒饥饿,忽然两眼一花,摔倒在地。刘国福一见,立刻上前背起杨老,送到一个小诊所。从这以后,刘国福更加关心杨老,他们之间也渐渐熟悉起来。杨老见刘国福为人忠厚,真心想学竹琴,又见他是师范毕业生,算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便放下心中的顾虑,同意收刘国福为关门弟子,决定将毕生所学竹琴绝技倾囊相授。
刘国福喜出望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琴机会,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拿上竹琴练习。长时间的认真学习,再加上杨老的悉心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国福的竹琴技艺越发精湛。杨老将自己珍藏的竹琴唱本共计三百多套悉数传给了刘国福,并将自己心爱的竹琴一并传给了刘国福。
刘国福不负师父所托,继承杨老衣钵,并且青出于蓝,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更是用自己的大半生实现了杨老的希望。
学成以后,刘国福却陷入了有技无处施展的困境。当时没有合适的平台可以进行表演,刘国福几乎走投无路。由于父亲做过道师,刘国福耳濡目染也会一点,便带上竹琴赶赴别人家的丧宴,既做道师,也做竹琴表演。那时候,刘国福带着师父留给他的竹琴,跑遍了周边所有的乡村,不收一分钱,只为了能吃上一顿饱饭。
在风雨兼程赶赴各个宴席的时候,刘国福并不觉得辛苦,对他来说,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竹琴技艺,还能填饱肚子,这样就很好了。也因为这样的经历,刘国福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竹琴技艺,为自己之后的竹琴演艺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大大小小的茶馆又开始兴起,人们又开始享受各种曲艺表演。刘国福就在这样的机遇里,凭借自身不俗的技艺,以 “刘一声”为艺名在一家茶馆出道,这个艺名得益于他清秀俊朗的外表以及演唱女声时的婉转美妙。出道当天,这些年结识的兄弟们来为他捧场,挂上牌匾,放起鞭炮,场面十分热闹。
行走江湖,刘国福一直讲究“艺”和“义”,“艺”是要自己技艺精湛,“义”便是要做个有情有义之人。进入茶馆开始表演的刘国福受到了热烈追捧,每场座无虚席,众多当时有名望的“大爷”常来听书。每一场都会收到不少于十元的报酬,若是不足十元,这些“大爷”便会出钱将之凑整。当时的十块钱是很大的数目,刘国福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普通人好几倍的工资。
刘国福师从竹琴大师杨裕国,并且青出于蓝,因此他的表演相当精彩。而他也从不松懈,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他自创了一套打琴指法,堪称独门绝技,并且他还可以连唱一个月而不重复剧目,让观众陶醉其中。除了用精彩的表演来回馈观众,刘国福也常常自掏腰包,准备酒菜,宴请这些一直支持他的观众。重情重义的他受到曲艺爱好者的一致好评和欢迎。
各地多处高档茶楼都曾邀请他前去表演,他也因此走遍了各个区县。当时交通不便,他孤身一人,带着自己心爱的竹琴,去了大大小小的城市,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看见了众生百态,也感受了人情冷暖。这些最终都造就了他豁达的胸襟,直爽的性格。
当时他受邀前去奉节表演,每天演出两个小时,场场爆满。唱罢结束,观众们便会拥护着他,邀请他共赴晚餐。他笑称,那时奉节所有的饭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到了临走的时候,奉节的人们专门为他举行了送别宴,他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得当时壮观的场面以及人们依依不舍的目光。
九十年代,他受邀前去文凤楼演出。文凤楼的冉老板是一位书画商人,与画家张大千是友人,这位老板很热爱文艺,也很喜欢听竹琴。力邀刘国福到他的会客楼演出,让刘国福为很多书画大师、曲艺大师表演,还与他们进行了交流。
竹琴这一古老的曲艺表演,不仅是川渝地区人们享受文艺生活的乐趣,更是漂泊扎根在外的中华儿女用以慰藉乡愁的天籁。当时台湾一出租车公司的老板听闻刘国福之名,特意前来看演出。这位老板祖籍四川,是抗战老兵后人,骨子里流淌的巴人血液让他在看到刘国福演出时,不禁潸然泪下。刘国福将一把自己心爱的竹琴赠与这位老板,让他带回台湾。刘国福说两岸同胞一家亲,希望这把竹琴能够让同胞思乡之情有所寄托。后来又有香港的一对夫妻多次前来看演出,刘国福也曾赠琴给他们。
刘国福多次受到媒体采访报道,也曾多次受邀前往湖南、山东等地参加曲艺大赛,均获得大奖。刘国福民间艺术家之名美传四方,当时英国大使馆领事都曾慕名前来观看演出,刘国福也曾与刘兰芳、姜昆等曲艺界名人同台演出。
因为竹琴,刘国福找到了一生的追求和信仰,结识了很多好友,也收获了民间艺术家之美称。刘国福一直心存感恩,他感恩师父教与他竹琴技艺,感恩竹琴这项技艺带给他的所有,也感恩一直支持他的好友,更感恩国家和社会给了他这么多表演的机会。
他一直希望自己能为竹琴的传承做些什么,于是他在行艺路上无偿收徒,尽心尽力地教徒,更将自己所有珍藏的竹琴唱本悉数捐赠给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项目中心和三峡曲艺团,他本人也已在三峡曲艺团任教多年。
看到这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大力保护,刘国福很开心,但同时也很忧心。自己年岁渐大,但至今却没有一个弟子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以前也曾有过较为优秀的弟子,奈何能达到他的境界之人至今仍未出现。刘国福常说,现在的学生缺乏耐心和静心,而学习竹琴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学会容易学精难。他很担心将来自己再也无力教学之时,传统竹琴的精粹会否失传?
刘国福除了在三峡曲艺团任教之外,也常常到学校、单位等地编排竹琴节目,这些节目也都曾获得大奖。
刘国福一直坚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树从根起,藕叶连生。他也一直坚持传承原汁原味的传统竹琴表演形式,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僵化固执的老顽固。
他同样支持传统曲艺的创新,只要不失传统风味,与时俱进的创新形式是必要的。但他坚信,只有在掌握传统竹琴的精华之后,才能真正做出好的创新,否则,便不是创新,而是毁了竹琴。
当年学成竹琴,刘国福便开始了自己的漂泊人生,但他第一次成家也不算晚。二十八岁时,他成了家,妻子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他们不久生下一子,小家庭的幸福生活看似刚刚开始。但好景不长,年幼的儿子患上癌症,早夭,而妻子因为伤心劳累,不幸患上重病也离开了他。
刚刚安定下来,享受家庭幸福的刘国福,再一次孑然一身,孤苦寂寥,唯有演奏竹琴时,他的心灵才能得到一丝慰藉。于是刘国福又一次带上了他的竹琴,开始了行艺江湖的生活。这一次,他孤身一人十几年岁月,伤心难过时无人可共剪烛西窗。
直到四十五岁那年,他认识了第二任妻子。当时一位热衷于观看刘国福表演的老人,十分欣赏刘国福的才气人品,便欢喜地将女儿嫁给他。就这样,刘国福有了比他小十七岁的娇妻。妻子亦是很爱听刘国福演奏,夫妻感情极好,两年后,他们的女儿出生,更是为刘国福带来了新的幸福。如今,女儿十五岁,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刘国福一直教导女儿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令刘国福欣慰的是,女儿自小便对音乐有天分,举止端庄,品学兼优。
漂泊孤身的刘国福,终于享受到了家庭的幸福,他安定下来,时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凭借一把竹琴,孤身一人行艺江湖,见过大风大浪,看过世事繁华,品过辉煌荣耀,亦尝过辛酸寂寞,最终笑看风云度春秋。刘国福用大半生铸就了民间艺术家的美名,希望如他所愿,传统竹琴永不失传,永远为人们带来传奇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