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承人:夏丽云
2020-05-21 13:05
【项目名称】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项目地区】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
【项目级别】国家级
【项目保护单位】锦州市夏氏满族工艺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批准时间】2008年《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项目传承人批准时间】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简介】
刺绣是满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艺术,自古至今一直流传于满族民间,经久不衰。满族刺绣实用性很强,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上随处可见,其中以枕头顶刺绣最为精美。满族刺绣吸收苏绣、蜀绣、广绣等汉族名绣之长,将之与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的品格和风韵,让人看到了满族先代的古朴民风和八旗女子的巧手灵心。满族刺绣用料以纱或缎织物为主,自织布和青白布为辅。作品布局上讲究左右对称,或对等呼应,或左青龙右白虎,或用割绣法使左右完全一致。满族刺绣花样繁多,将飞禽走兽、花草鱼虫、人物故事等内容尽皆采入幅内,表达出祈望吉祥的寓意。刺绣构图延续了我国传统的技艺法则,层层剥皮,疏密相间,做到了“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它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辽宁省锦州一带满族人聚居的乡村地区。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通常取家织土布作底衬,绣品以虎头帽、头帕、云肩、衣裙、肚兜、鞋帽及荷包、香囊、幔帐、门帘、被面、枕顶等生活实用品为主,也有嫁衣、寿帐、幡帐和戏曲行头等礼仪节庆用品。锦州地处满汉文化交融汇合的辽西走廊,故当地的满族刺绣一方面保留了女真人以皮革作补绣的朴拙工艺风格,有“生命树”、“嬷嬷人”和满族神话传说等许多具体体现萨满文化的图案和内容;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中原鲁绣、江南苏绣等汉族刺绣技艺和文人绘画的艺术营养,在粗犷的风格中融入细腻成分,显示出当地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深受当地广大民众的喜爱。
【传承人简介】
夏丽云,女,满族,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人,满族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既然满族刺绣传承的任务交到我手上了,我就有义务把这件事情做好。”在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后,夏丽云一直用她的不懈努力和实际行动,兑现着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的诺言。
夏丽云的老家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头台满族自治乡,那里80%以上的居民都是满族。夏丽云回忆说,在她小的时候,刺绣在当地非常流行,尤其是姑娘结婚时,枕头、被面、被罩等东西都少不了刺绣,谁的绣工好就说明谁的手最巧。由于她的家族过去世代为清宫绣女,夏丽云一家的刺绣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母亲和她的姐妹们都会满族刺绣。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夏丽云很小就接触了刺绣的绣法,每每同龄的小姑娘找夏丽云玩,她却总是拉她们一起琢磨针线,研究怎样能勾勒出美丽的图案。“那时家里穷,父母一直不允许我动针线,怕浪费。”夏丽云说。可是当8岁的夏丽云独自绣出了第一件作品——逼真的花篮枕套时,母亲高兴地不断夸奖她线配得好。那件作品至今还挂在她的房间里。
由于喜欢,她参加工作后也一直没有放弃刺绣。经过20多年的苦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她的刺绣作品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粗犷的构图中蕴涵着细腻的技艺,不仅保留了流传于女真人皮革上补绣的稚拙和淳朴,又吸收了中原地区的鲁绣、江南地区的苏绣等技法。作品《独占鳌头》和《十相自在》,于2005年葫芦岛国际文化节上获得服绣艺术精品奖。看着自己的作品被人们认同,她心里既欢喜又不舍,“每一个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收藏起来有些舍不得,以后很难有一样的心情和灵感再绣出同样的作品了”。
荣誉的背后却是夏丽云并不平坦的刺绣之路。1988年,夏丽云到锦州二轻服装厂工作。1996年,厂子破产,33岁的夏丽云下了岗。这时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有年届八旬的老父亲要赡养。家里一下子失去了一半的经济来源,每月只靠丈夫不到800元的工资来维系。这期间,夏丽云做过饭店的杂工,找过做衣服的零活,还干过保险和房屋中介。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日子里,夏丽云也没有放弃对刺绣艺术的热爱,“在帮人家做衣服、门帘的时候,我格外地花时间绣点儿花样。不少人劝我用这门手艺干点儿啥,我当时真动心了。”
1997年,为了多学、多看,夏丽云利用两年时间北上南下,自费学习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等中国名绣的绣法,在杭州还学到了绣画的技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多复杂的图画她都能绣得惟妙惟肖、丝丝入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回到锦州后,夏丽云在家做零活的同时,还一直供货给苏州等地。摸爬滚打了几年,夏丽云愈发感到可以在刺绣方面有所作为。“那时候中国结很流行,所以我相信传统的刺绣艺术也可以有好的发展。”夏丽云坚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2000年,下岗4年的夏丽云萌发了开办一家刺绣厂的想法。她不顾家人的反对,用仅有的积蓄在自己家附近租了个小门面,开起了一个刺绣小作坊。没想到,她的满怀激情很快在现实中遇冷,“用刺绣做服装人们都喜欢,但提到价格就不认可了,都不理解这项工艺到底需要花费多长的工时去做,它的价值有多高,所以起初绣活并不好卖。”夏丽云谈起自己的创业之初有些无奈。
2003年,刺绣作坊所在街道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夏丽云和她的满族刺绣,于是从创业项目的角度帮助夏丽云进行推广,包括上电视节目。这么一宣传果然有效果,开始有人找上门来想跟夏丽云学刺绣,关注的人也多了起来。2004年,在锦州视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参观了当时夏丽云给学员授课的工作间,鼓励她把民族刺绣艺术发扬光大。2006年、2007年两年间,夏丽云投入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到各地讲课,普及刺绣知识。随着培训人员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爱并且投入到刺绣这项传统艺术中来。这些人大部分是下岗职工或者农家妇女,家庭条件都不算好,夏丽云希望通过刺绣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因为刺绣特别熬人,很多人受不了这种苦,所以来学技术但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夏丽云把这些人召集起来,不能进行全职工作的,可以把活拿回家去做。在这种公司与农户结合的模式下,夏丽云的刺绣厂已经有200多名员工。
如今,她每天的生活非常忙碌,一方面要管理好刺绣厂,带领200多名刺绣人员按时保质地完成订单;另一方面还要经常参加各种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积极宣传满族民间刺绣工艺。此外,她还一直有计划地培训年轻的刺绣爱好者,多年来经她传授技艺者达近千人。
关于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夏丽云心里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她准备先恢复一些满族服饰,然后再着眼于室内装饰和佩饰。“这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工作中去。”令夏丽云欣慰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愿意跟着自己学刺绣了,他们凭着年轻人那股爱琢磨、爱创新的劲头,尝试用丝线以外的其他材质做刺绣。夏丽云说:“我相信满族刺绣一定会越来越好。”
【非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