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周村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周村的繁荣商业吸引了各地客商,庙会也应运而生。由于人数众多,很多人只能远远站着无法近观。受高跷和蜡烛灯台的启发,周村老艺人摹仿灯芯上晃动的幻影,将铁棍牢牢插在类似灯台式的底座上,铁棍顶端站着一个妆扮成戏剧人物的孩童,远远望去,恰似在蜡烛灯芯上舞动。周村芯子由此成形、发展,并逐渐传至周边地区。后来,周村人把芯子这一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搬到了元宵节展玩,逐渐成为周村元宵节的一大看点,堪称“中华一绝”。

【传承人简介】

76岁的张可水,从小就生活在群众文化基础较好的周村区爱国村,受老一辈乡村艺人的影响,9岁就登台演出了“兄妹参军”,长期耳染目睹,加上自己爱好戏曲,勤奋自学,渐渐成为村里文艺活动的多面手。当年在村里演出大型吕剧“李二嫂改嫁”、歌剧“唐小燕”等戏剧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文化生活,张可水多次参加区文化馆组织的文艺培训班,系统的学习戏剧人物化妆和表演。文革时期周村组织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到乡村和厂矿企业演出,让张可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上一篇:【非遗动态】非遗手艺人 社区有个“家”

下一篇:【民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阁子里芯子)(山东省淄博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