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相传,春秋时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现了一种形状奇怪的野兽,相貌狰狞,十分凶残,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来偷吃猪羊,糟践庄稼,闹的百姓不得安宁,他们上书请官府来打。在京城临淄的齐王知道后,便带上兵将亲自来剿杀怪兽。齐王在山顶上指挥,天黑前叫人埋伏在庄稼地里,约好发现怪兽点火为号,一齐出动,将怪兽一网打尽。天交三更时分,那群怪兽不知有埋伏,又出来祸害百姓。兵将们从四面包围过来,远的用箭射,近的用刀砍,杀了半天,怪兽都被消灭了。天明后,发现稷山的南边和北边各多了一座山。北边的一座像是牛的形状,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牛山”。稷山东边齐王指挥猎峱的那座山,后来人们就叫它“行围山”,南边的那座山和怪兽的形状差不多,马不像马,牛不像牛,虎不像虎,猴不像猴,样子很不好看。文人们便用一个犬,一个丑,一个山,造了这个“峱”字,从此,那座山就叫了峱山。峱山的来历纯属民间演义,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故事听,不足为信。然而在《诗经·齐风》里有一首民歌《还》,可是真实地记录了打猎生活的愉快和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同时也是一首赞美峱山的诗。据说这是齐哀公时期的一首民歌,哀公好打猎,影响很大,一时全国打猎成风,当时,峱山周围就是皇家经常狩猎的地方。这首诗说的是两个青年猎人,在峱山打猎相遇的故事。他们礼貌、善良、勇敢、顽强,互相协作,共同捕猎。同时诗内对峱山的整体风貌也作了描述。

上一篇:【民间文学】艄翁庙的传说(潍坊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长管葫芦丝(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