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是北京市的汉族民俗舞蹈。历史上大栅栏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还有比较集中的娱乐场所和众多的汉族民间花会活动。五斗斋高跷秧歌所指的"五斗斋",原为大栅栏地区的一条街巷的名称,今在该地区大耳胡同内。因该花会的创始人居住在五斗斋,故取名五斗斋高跷秧歌,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历史上大栅栏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还有比较集中的娱乐场所和众多的民间花会活动。五斗斋高跷秧歌所指的“五斗斋”,原为大栅栏地区的一条街巷的名称,今在该地区大耳胡同内。因该花会的创始人居住在五斗斋,故取名五斗斋高跷秧歌,沿用至今。


五斗斋高跷秧歌会原称“万寿无疆、随意乐善、太平歌唱秧歌老会”,起会于清乾隆年间。五斗斋的高跷秧歌在为慈禧六十岁祝寿表演时,慈禧对秧歌中“小头行”的表演十分赞赏,特赐“太子冠”取代原本的“孩儿发”。五斗斋高跷秧歌从此名声大振。延至清末,由艺人宝三、项六、焦文汉为会头。参加过各种庙会活动。市内活动最多的地区,当数坐落在今宣武区南横街东口的江南城隍庙庙会。及至军阀混战时期,花会活动处于低潮,至民国二十几年后又逐渐兴旺。建国初,该会会头李贵金去了新疆,行前把道具行头变卖一空,花会活动中止。


20世纪50年代初,由宣武区大栅栏街道杨梅竹斜街的龙华刻字铺、德胜轩茶馆、双顺永麻刀铺、忠信自行车铺等四家商号发起,请苏宝泉(1923年-2004年)、任丰瑞(1926年-1998年)等传授秧歌技艺,继承了原秧歌老会的传统,重新置办行头道具,成立起一档新会,会名为:“华德永信、合街公议、太平歌唱秧歌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了活动。


1978年后,由会头任丰瑞、张全增、王敬贤等人组织恢复起秧歌会,取名为“宣武区职工业余高跷队”。至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无活动场地及后继无人等问题,五斗斋老会在京城濒临绝迹的危险。


五斗斋的秧歌原是文跷,以唱为主,故称“太平歌唱秧歌老会”。主要唱段有:《白猿偷桃》、《步步交》、十三套“大辙”等。该会唱腔的特点是“京腔大韵”,声音高亢、婉转、韵味十足。唱词的内容,多是劝人学好行善,或是神话传说,还可以借景生情,即兴作词,谐趣幽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对唱表演,歌唱各行各业的特点和长处,预祝五谷丰登,盛世太平,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高跷中原有十个角色,大多以小说《水浒》中的人物妆扮,如:大头行,武松打扮;小头行,燕青打扮;武扇,施恩打扮;文扇,扈三娘打扮;樵夫,石秀打扮;二锣为孙二娘、顾大嫂打扮;丑鼓,时迁打扮;俊鼓,李俊打扮。还有渔翁,萧恩打扮。表演形式除绑跷腿的地阵表演。


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是北京民族民间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两百多年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颇受百姓喜爱。这种扎根于群众之中的民间民俗技艺是通过子承父业口传心授的方式相传至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对于宣武区开展民间文化项目抢救与保护工作,通过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及其传人的收徒授艺,进一步活跃社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有着现实意义。


根据北京市文化局的工作部署,宣武区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工作,文化委员会制定了《宣武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措施》,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将其作为保护和弘扬宣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当街道文教科干部访到五斗斋传人张全增先生后,为了该项目后继有人,街道办事处和学明艺术团积极响应,承担传承工作。区文化馆积极支持提供场地开展培训。


2004年4月,五斗斋高跷秧歌唯一的真传弟子,76岁高龄的张全增老人在区文化馆为新学员表演绝技教授学员。通过重新组合和培训,五斗斋高跷秧歌这一绝技将在宣南文化节,厂甸庙会及群众文化活动中亮相,让市民一饱眼福。


上一篇:【传统舞蹈】狮舞(白纸坊太狮)(北京市 国家级)

下一篇:【北京·民间舞蹈】沙峪村竹马(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