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艺】岔曲(市级)
2017-02-22 17:33
岔曲是八角鼓中最原始曲种,为单弦演唱中的一部分,它起源于清初满族八旗子弟的日常娱乐,兴盛于乾隆朝,流行于北京城内外。岔曲是八角鼓、单弦的主要曲调,用作曲牌联套体的曲头和曲尾;同时也可单独演唱。是乾隆年间流行于北京曲艺班社"档子"里的一种俗曲,有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数岔等多种曲调,内容多是模拟女性第一人称的情歌。清末民初以后,岔曲作为单弦演员在演唱正式曲目之前加演的小段。
岔曲起源于清初北京,流行于北京城区及郊区。早期岔曲到乾隆时期已兴盛。岔曲的基本句式是6字句,也可加衬句,比较灵活。演唱方式有1人独唱和2人分饰正旦、小旦的对唱,还有一种穿插其他曲牌的联曲形式,称为群曲,由多人齐唱、轮唱,其曲体俗语称腰截。曲词多为咏赞体,借以抒发意兴。
关于岔曲的起源,在单弦艺人中有两种说法:
一说来自乾隆朝征西凯歌。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有载:“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从征西域及大小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单弦杂排(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减(简)称为槎曲,后讹为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论也。此皆闻之老年票友所传,当大致不差也。”民国时期齐如山《故都百戏图考·八角鼓》篇亦从其说,不过文小槎易为宝小岔,所据是清末单弦艺人德寿山的口碑材料。德寿山曾说,“岔曲之起源为阿桂攻金川时军中所用之歌,由宝小岔(名恒)所编,因名岔曲,又称得胜歌。”
另一说认为是从昆曲、高腔岔支而成。如单弦艺人李燕宾认为,“所谓岔曲者,乃岔支于昆曲、高腔之义,岔曲之岔,非宝恒之名也。”民国三十二年(1943)李鑫午在<岔曲的研究>中,肯定李燕宾的说法“可信程度为大”,并明确指出:“岔曲初名脆唱,衍名岔曲,脆唱又分岔曲、琴腔、荡韵三支……现在所通行者,只琴腔、岔曲二支而已。”
表演方式
岔曲的表演方式有三种,大多是一人自击八角鼓演唱,一人操三弦伴奏(也可以无三弦伴奏);也有二人操八角鼓演唱的;还有集体演唱的“群曲”形式。张次溪在所著《人民首都的天桥》(1951年版)中说,岔曲“嘉道前,每旗族家庭宴贺,父老多率子弟唱奏,子弟之名,盖本于此。……至今之专以此曲登场为业者,仍然如是,坐弦立歌,是其遗意”。 群曲形式早期由阿桂部征西军人带回,演唱赞颂武功的赞歌,先在清宫廷中流传,后流入旗籍子弟中间。演唱时,全班演员衣冠整肃,各持八角鼓或其他锣鼓乐器,排列成行,弹弦者坐于中间,主唱者一唱众和,有齐唱,有轮唱,锣鼓齐鸣,气象庄严,多唱《八仙庆寿》、《大秋景》之类曲目。
清乾隆年间岔曲还有平岔带戏的形式,主要由优童演唱,分正旦、小旦角色,极艳丽之能事。这种拆唱形式,实为后世牌子曲拆唱之滥觞。清代中叶,岔曲班社很多,后渐衰落,到同治、光绪之际,业此者仅剩七八班。到民国初,岔曲已经完全融入单弦牌子曲,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偶作单独节目演出,而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曲种存在。
艺术特点
早期岔曲并不复杂,演出非常简单,除了作为战争归来的凯歌演唱,多以诗词歌赋、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功名利禄等为主要演唱内容。作者都是当时的八旗子弟、文人墨客,虽然是娱乐,但他们玩得非常专业。当时那些旗人会花很多钱,请老师、请乐队,出资展示自己的艺术,因此岔曲的每个唱段都是一首美丽的诗,唱腔也很好听。
最早岔曲是自弹自唱,一个人弹弦子,没有八角鼓。后来为了方便表演就改成有伴奏的。岔曲演奏乐器为三弦和八角鼓,每段时间最多超不过五六分钟,一段六句或八句,故又有“六八句”之称。
后来,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迁,岔曲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文人骚客的文字游戏,而是加入了不少民间的故事性情节,曲调也分为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数岔等多种形式。[1]
唱腔结构
岔曲的基本唱腔结构是一段六句或八句,故又有“六八句”之称,分曲头、曲尾两部分,中间有一个大过门。曲头、曲尾中间也可以加数子、牌子,使一段的篇幅扩充到十数句、数十句。中间只加一个牌子的,叫“穿心岔曲”;如果这个牌子是〔黄鹂调〕、〔石韵书〕,就径直称为“黄鹂调”、“石韵书”了。曲头、曲尾中间加三个牌子、最多四个牌子的,叫作“腰节儿”(一作“腰截儿”)。
曲词句式
岔曲的曲词句式是长短句,有七字句、四字句,嵌入五、七、十字的小对句(即“数子”)等,并加入嵌字、村字。每段唱词设六个“过门”,加上前奏曲,共七个过门,中间有一个“卧牛”。
《单弦表演艺术》(谭凤元口述)说:“卧牛又称卧拗,实际是腔调上的一个顿挫,也可以说是一个重叠。好多人爱听岔曲的卧牛。卧牛是把一句完整的句子切开,使它词句不完整,并且把下半句第一个字先唱出来,随着就弹过门,给人一种悬念。弹完第五个过门,接着把过门前面那个字重一下(或者不重字)再唱完下面的词句。”
如六句脆唱岔曲<春景>:“春至河开,绿柳时来(过门),梨花放蕊(过门)桃杏花开,遍地萌芽在土内埋(过门),农夫锄刨(过门)耕春麦,牧牛童儿就在竹(卧牛)竹林外,渔翁江心撒下网,单等那打柴的樵夫,畅饮开怀(过门)。”岔曲按十三道辙叶韵,每段唱词都是一韵到底。
篇幅
岔曲的篇幅有大小之分,小岔曲又名脆岔,短小精悍,不带数子,有词脆、腔脆、板头脆的特点。听来明朗脆快,节奏鲜明,悠扬悦耳。 从小岔曲中分出一种“平岔带数”,即在曲词中插入一处数板演唱的连续嵌句。演唱时乐器大三弦反复弹奏516155516153,用来烘托曲词所表达的内容。小岔曲还有一种“起字岔”,唱腔优美,有很多变化。其特点是在曲调的开头,用长滑音散板起唱,行腔悠扬平衡、徐缓深沉、高低跌宕、错落有致,韵味浓郁。代表性曲目有《晚霞》等。
小岔曲中还有另一种“荡韵岔曲”,唱腔婉转动听,音乐性较强。代表性曲目有《怕到黄昏》等。
大岔曲又名长岔,在曲词中嵌入一长串用数板连接的嵌句。演唱时节奏明快,唱腔多变,高低起伏,一气呵成,形成了特有的北京韵味。《风雨归舟》是其代表性曲目之一。
主要曲调
岔曲音乐取材于民间曲艺、小调和戏曲。
主要曲调有〔平调韵〕、〔荡韵〕、〔黄鹂调〕、〔石韵〕、〔硬书〕等,所插用的牌子很多,大都为单弦牌子曲所用,如〔南锣北鼓〕、〔罗江怨〕、〔马头调〕、〔银纽丝〕、〔秧歌调〕、〔剪靛花〕、〔数唱〕等等。
传统曲目
传统岔曲曲目数量较多,按曲词内容,可以分为六大类: 一、描写<strong>四季</strong>天然景色和<strong>田园风光</strong>的,如《春景》、《秋景》、《踏雪寻梅》等;
二、<strong>才子佳人</strong>抒发情意的,如《换却罗裙带》、《怕到黄昏》等;
三、各种赞、赋,如《赞松》、《赞剑》、《清明赋》、《秋声赋》等;
四、根据<strong>小说</strong>、<strong>戏曲故事</strong>改写的,如《太虚幻境》、《潇湘馆》、《拷红》等;
五、描摹景物及游戏文字,如《说风不露风》、《曲牌名》、《百戏名》、《反风雨归舟》、《反赞剑》等;
六、喜庆贺词,如《喜千秋》、《喜报三元》、《福增寿添》等。民国二十四年(1935)故宫博物院曾出版过《升平署岔曲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编演了一批新岔曲,流传较广的有《有这么一个人》、《红军过草原》、《志愿军英雄赞》、《怕》等。
岔曲的进化
岔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继宝小岔后,出现过许多曲师和唱家。乾隆时杨米人《都门竹枝词》云:“同乐轩中乐最长,开来轴子未斜阳;打完八角连环鼓,明庆新班又出场。”
可见岔曲演出之盛,而这些唱轴子的演员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单弦牌子曲兴起之后,演唱单弦牌子曲的名家司瑞轩、德寿山等,也都是演唱岔曲的高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擅唱岔曲的只剩下屈祥利、王贞秀、广绍如、阿鉴如等十余人。
后来,只是单弦牌子曲演员在上场后先唱一段岔曲,试试丝弦高矮,调定调门儿。然后,再正式演唱单弦牌子曲节目。单弦牌子曲著名演员荣剑尘、谭凤元、曹宝禄等都擅长演唱岔曲。北京还有很多岔曲爱好者,经常业余聚会,演唱岔曲,坚持多年不断。
曲种名家
排名不分先后:
司瑞轩;德寿山;屈祥利;王贞秀;广绍如;阿鉴如;荣剑尘;谭凤元;曹宝禄。
代表性作品
<春景>、《秋景》、<踏雪寻梅>、《换却罗裙带》、《怕到黄昏》、<赞松>、《赞剑》、<清明赋>、《秋声赋》、《太虚幻境》、<潇湘馆>、《拷红》、《说风不露风》、《曲牌名》、《百戏名》、《反风雨归舟》、《反赞剑》、《喜千秋》、《喜报三元》、《福增寿添》、《升平署岔曲集》、《有这么一个人》、<红军过草原>、<志愿军英雄赞>、《怕》、《都门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