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统舞蹈】辽西太平鼓(省级)
2017-02-23 09:31
辽西太平鼓是在辽宁西部流传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据《锦西县志》记载:“太平鼓,明清至东北沦陷初期在本县盛行,是春节期间妇女的娱乐活动。”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古代农村妇女正月不能出门,在家里又忌针,闷得慌就拿起太平鼓在家里敲打起来,继而发展到左邻右舍几家妇女聚集在一家院子里,玩起太平鼓,边打边舞。
太平鼓又称单皮鼓,形如蒲扇,鼓面呈扁圆或椭圆形,是在铁制鼓框上蒙以兽皮,鼓柄下盘成葫芦形,并缀有小铁环,鼓鞭用藤条制成。表演舞者左手持单皮鼓,右手持鼓鞭,可以击打正面、反面、鼓上沿、鼓侧边、鼓环等各部位,敲击方法与鼓的用法有 22 种之多。
太平鼓敲击部位多,敲法多样,所以鼓点十分丰富, 民间流传有300余种 。 除了“半拉点”、“单鼓点”、“原鼓点”、“双鼓点”等基础鼓点外,还有表现妇女劳动生活的“摊煎饼”、“捞干饭”,表现日常生活现象的“拉大锯”、“弹棉花”,表现自然景物的“鸡鹐米”、“牛顶架”,表现民间传说和习俗的“猪八戒看媳妇”、“耍龙灯”,表现风土人情的“兴城的牌楼,锦州的塔,钢屯的狮子一对俩”等等。
太平鼓表演自如,人数不限。两人打叫“拜鼓”,也称“滚元宵”,三人打叫“三赛花”,四人打叫“四面斗”,八人的叫“八面风”,更多人的叫“刮旋风”。太平鼓的表演以快、转为主要技巧。快,指鼓点打得快;转,指一边敲鼓一边旋转。
辽西太平鼓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融合了满汉两族妇女的智慧,不断丰富和提高,鼓点丰富、舞姿优美、形式活泼,深受辽西满、汉及各民族妇女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