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剪纸(长白山满族剪纸)

  【类别】:传统美术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通化市

  【保护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项目简介】:

  长白山满族剪纸长期流传于吉林省长白山区,主要分布在通化、白山、吉林、延边、伊通等地区。经研究,满族剪纸起源于满族所信奉的萨满教,最早用于祭祀。长白山满族剪纸大约出现在明末建州女真时代,当时女真人已能用土法造纸,这为长白山剪纸的普及和流行奠定了物质基础。除纸以外,满族人还能用桦树皮、树叶、包米窝等制作剪纸,别具一格。

  长白山满族剪纸从题材、造型到技艺都非常独特,显示出鲜明的民族与地方特色,成为中国剪纸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目前长白山地区仅有两位七十多岁的满族剪纸艺人,后继乏人,前景堪忧,急需抢救保护。

  长白山满族剪纸始于明代,后金皇太极时(1592-1643)女真人已开始自己土法造纸,用败萱楮絮、东山桦木等为原料,满族称这种纸为“豁山”,虽质地粗糙,却为满族剪纸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还用皮革、鱼皮、桦树皮、树叶、麻布等乡土薄片材料剪刻图案,形成了独自的面貌。

  长白山满族剪纸起源于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在萨满主持的多种祭祀时,产生了对祭祀服务的剪纸——嬷嬷神剪纸、佛托剪纸、白挂签剪纸等,产生了表现萨满崇尚、满族信仰的剪纸。满族剪纸起源于为萨满祭祀服务的独特功能,形成了独特的题材与独特的风格。

  长白山满族剪纸题材独特:多表现满族男女人物、表现满族的萨满崇尚与神灵崇拜、表现满族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婚丧习俗等,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特色。造型独特:满族剪纸中的人物多是正面站立、左右对称,五官阴剪,男人的长辫子可折到背面去,人物的身子和腿是双层的,可站立。还有的挂签上面有满文,文图结合,形成古朴、粗犷的风格。剪技独特:有许多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剪纸技艺,人物、动物身上多不打毛,常用香火烧出动物的眼睛和花纹,用炭黑画出纹饰,随意自然。还用红松明子烟熏出黑地白画的“年画”,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材料独特:满族剪纸常常不用纸,而是用树皮、树叶、包米窝等材料代纸来剪,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满族剪纸常常不是剪,而是撕,以手代剪,撕纸线条弯曲,有毛边,别具一格。

  如今,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该项目并入“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上一篇:【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朝鲜族荡秋千、跳跳板(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满族珍珠球(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