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调是以北京市平谷区方言为基础,以"乐亭调"等音乐为基本曲调的一种汉族曲艺曲种。据艺人口传,19世纪末期,家居平谷南太务的西河大鼓艺人王宪章吸收"乐亭调"等曲调逐渐形成一支新的大鼓流派,称为"平谷老调"。平谷调曾出现过"铁板大鼓"、"铁片大鼓"、"落腔调"、"乐亭大鼓"等称谓,根据唱法不同又有"小口平谷大鼓"、"大口平谷大鼓"之分。2006年,平谷调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谷调堪称各类鼓曲的声音源头,延续着汉族传统音乐最古老的一板一眼的艺术风格,旋律优美流畅,情调风趣动人,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时代和地域的痕迹,对于研究城市风貌、民俗风情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平谷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条传承线:


一条是以平谷本土为主要演出区域的乡土线。另一条是以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为主要演出区域的城市线。


平谷调在本土传承发展的主要人物有石子玉(已故)、见德刚(九十一岁)、蔡连元(八十一岁)、杜润启、周柏如、李金萍等人。


平谷调在城市传承发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佩臣(已故)、新韵霞、姚雪芬、王淑玲等人。


1920年,平谷鼓书艺人张士成改“平谷调”为“平谷大鼓”,他将“平谷老调”一板一眼(2/4拍)改为一板三眼(4/4拍)。拖腔顿挫有致,半说半唱,鼓书界称之为“小口平谷大鼓”。王宪章的关门弟子王佩臣,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平谷调”,冠名“铁片大鼓”。


收徒新韵霞、姚雪芬、靳遏云等人,后新韵霞、姚雪芬同时收徒王淑玲。


“平谷调”集中了许多平谷地区优秀的民歌、器乐,纯朴轻松,独具韵味、且曲词烙有时代和地域的痕迹,对研究当时的城市风貌,民情风俗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参考价值。


“平谷调”这一鼓书艺术,崛起于田垄乡间,流传于市井街巷,以母亲的角色滋养了一些其他曲种的产生。


目前一度冷落,趋于濒危,迫切需要发掘、整理、保护、传承。


王宪章东北传播平谷调


《中国曲艺志》记载,王宪章是第一个把平谷调带到关外的艺人,他曾在大连西岗子一家茶社说长篇大书《十粒金丹》和《双镖集》,还于民国三年在沈阳参加"奉天调"鼓书研究社考试,成绩名列鼓书艺人榜首,定位甲等,唱红了东三省。


据一些老艺人回忆,王宪章在沈阳时,张作霖的姨太太非常欣赏他的平谷调,逢场必听,并鼓动张作霖在沈阳建立了一个鼓书学校,由王宪章做会长,南来北往的鼓书艺人到此可以管吃管喝,并给安排演出地点。因此,由王宪章牵头的鼓书艺术和他创立的平谷调在东北得到了长足传播和发展。


平谷调的唱腔为徵调式,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板腔体结构,有起板、快板、紧板、柳子板等板式,演唱时板式的节奏由慢逐渐变快;早期平谷调的结构也很简单,是一板一眼的2/4拍,一般采用"四句头"作为起板,然后用"上下句"无限反复,来讲述一个传统故事或神话传说。


它的唱词以七字句为基本句式,每六句、八句、十句等为一番(段),演唱开始前和番与番之间都要加过门(器乐伴奏),每番结束时加有一个小拖腔表示收束。


身为平谷人的王宪章直到五十多岁才从关东回到家乡,开始收徒传艺。六十多岁又第二次去东北,唱了二十年左右,到八十岁才回家。可以说,除平谷外,平谷调还在东北扎下了根。


"醋溜鼓王"改造平谷调


平谷调到王宪章的关门女弟子王佩臣这里发展成为"铁片大鼓",结构由一板一眼的2/4拍改为一板三眼的4/4拍,每个乐句都在一眼起唱。在旋律形态方面则采用平谷本土"落腔调"和"哭腔"的特点,乐句都呈旋律下行形态,产生了一种悲切切、酸溜溜的感觉。因此铁片大鼓又被观众称为"醋溜大鼓",王佩臣也被大家戏称为"醋溜鼓王"。在演唱中,王佩臣又创造了掏板、闪板、垛板等节奏和大跳音,大滑音等旋律装饰。


"铁片大鼓是在平谷调唱腔基础上的创新。"铁片大鼓的第三代传承人王淑玲介绍说,"王宪章在去世前把自身技艺创成女腔传给了王佩臣,之后的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平谷老调相比,发展后的铁片大鼓的旋律比较新,在唱腔中加了一些弯儿,在音调中则基本没有了当地的土腔,而且吸收了很多戏曲的东西,如梆子腔等,但吸收之后还要回到原来的旋律上。"


铁片大鼓的内容有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姜太公卖面》、《王二姐思夫》、《刘伶醉酒》等,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故事如赞颂雷锋的《风雨行》等。现在铁片大鼓的创作非常灵活,王淑玲就有一些紧密联系现实、针砭时弊的作品,如《结婚畅想曲》讲述了一个大龄女子想要十二个不同的丈夫,反映了现代女孩的务实和虚荣,《怕》讲的是吃药难、看病难、豆腐渣工程等问题。


乡间平谷调余音未绝


中间供着周庄王,两边的对联'伶言利齿安天下,舌退群雄百万兵',横批是'讲今论古',我就在那间屋子里拜了师。--蔡连元,86岁,平谷调艺人


平谷调的乡村演变


平谷本地的鼓书艺人们也对平谷调进行了积极的"改造"。1920年,平谷鼓书艺人张士成改平谷调为平谷大鼓,他的拖腔顿挫有致,半说半唱,鼓书界称之为"小口平谷大鼓"。


平谷城关人石子玉则是在平谷老调大鼓的基础上融进了数来宝的演唱风格。他以短打书目见长,如《施公案》、《大八义》、《小五义》、《济公传》等。石子玉的演唱慢条斯理,半说半唱,朴实无华,尤其上板后多是板起板落,收尾句后加有新颖拖腔,优美动听。


"与其他曲种相比,平谷调的句子都唱得特别清楚。我师傅就对我讲,不怕你快,就怕你咬字不清,咬字不清犹如钝刀杀人--"


家住平谷马坊镇的蔡连元老人如今已经86岁了,他12岁就跟着父亲学弹三弦,1938年投师于前门外艺人史德华门下,正式开始了他的说书生涯,家族中到他这代已连续五辈都是说书人。


蔡连元解释说,"小口平谷大鼓比大口平谷大鼓的句子短,腔也短,这些内行人都听得出来,小口的要好听。铁片大鼓就是由小口平谷大鼓发展来的,以前王佩臣一上场都欢迎着呢,她唱得特别俏,好听。但平谷本土发展的平谷大鼓跟传统的调儿更靠近,味儿也更浓。"


土味儿平谷调京城受挫


蔡连元老人说光会弹不会唱只能算半拉艺人,他开始学的是弹三弦,后来就跟师傅学唱。18岁出艺那年他在师傅家门口,还见到了王宪章,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老艺人们都认识,他回北京后来找我师傅,当时就听到人们喊'宪大爷来了',我也就跟着看见了他,那时他得七十多岁了。"


蔡老后来就去天桥说书了。据他回忆,解放前天桥那边说书的很多,每个人离着不到三丈远,这就要看谁本事大,能把人拉过去了。听书的很多都是京东来城里卖肥猪的、卖梨的,来了之后就会到天桥来逛逛。像唱四平调的张九德虽然唱得好,也不敢来天桥这边唱,因为四平调唱起来节奏太慢,性急的人不爱听,来做买卖的小贩们也没时间听,他们一听拉着长腔就皱眉道"嘿,还'啊'呢!"


"平谷调是个地方东西,在当地行,都爱听,但在天桥那边也没有市场,也是因为节奏较慢。"蔡连元老人说,"所以我在那边唱'西河大鼓'比较多,因节奏快,听得人多。平谷大鼓有时还会受歧视,记得有一次侯武德在京城说平谷大鼓的时候,就有两个唱京韵大鼓的过来叫唤'唱的什么调啊,跟驴叫似的'。"


在王淑玲看来,现在唱铁片大鼓的人少,了解的人也少,选传承人不仅要看声音条件,更重要的是兴趣。杜润启也在为传承担忧:年轻人爱学的很少,即使爱学的也常因为上班而挤不出时间了,如果只靠周末学,把一身东西都学出来的话是很困难的。平谷区文化馆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王馆长说平谷调已经确定了传承人,去年文化馆还利用暑假在小学进行了平谷调的普及工作,其效果还需要长期观察。


平谷调被讹传为乐亭大鼓


有很多人把平谷调叫做乐亭大鼓,其实平谷调不是乐亭大鼓,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乐亭大鼓的曲式和唱腔要比平谷调丰富很多。

当年恭亲王为乐亭大鼓艺人题了字,因此乐亭大鼓在京城非常红火,听众甚广。一些平谷艺人为在前门、天桥一带招徕观众也说自己唱的是乐亭大鼓。平谷方言中一、二声是颠倒的,人们一听也以为是乐亭大鼓。


此后人们以讹传讹,平谷调就被称作了乐亭大鼓。其实铁片大鼓演唱时使用的是铜板而不是铁片,所以说没有人能把名称和曲艺之间做到天衣无缝。









上一篇:【黑龙江·民间美术】赫哲族鱼皮镂刻粘贴画(省级)

下一篇:【北京·传统杂技与竞技】帽山满族二贵摔跤(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