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黑龙江省大庆市 国家级)
2017-02-23 12:30
【名称】:蒙古族四胡音乐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
【项目简介】:
蒙古族四胡是一种弓弦乐器,由古代库莫奚族人所用的奚琴演变而来。清代将之用于宫廷乐队,称为“提琴”。蒙古族四胡音乐流行于内蒙古、东北和华北各省区,对蒙古族和汉族的民间说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四胡由琴筒、琴杆、弦轴、琴膜、琴码、琴托、千斤、琴弓、琴弦等组成,制作时主要使用木、皮草、马尾、虫丝线、松香粉等材料。它原来多用作古代草原流浪艺人说唱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的伴奏乐器,后逐渐发展成一种较为完善的民族乐器,其精湛的演奏技巧成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四胡以五度定弦,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主要用来为科尔沁的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等说唱艺术伴奏。郭尔罗斯蒙古族四胡演奏技法自成门派,能产生蹄鼓似的“弹音”、百灵般的“扣音”、清泉般的“点音”和风雨般的“扫音”等独特音响,代表曲目有《八音》、《普德列玛》、《杜姐》等。杜尔伯特四胡演奏技艺亦自具特点,代表曲目有《响马传》、《红岩》等。
蒙古族四胡音乐是蒙古族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它表现力丰富,旋律古朴悠扬,演奏技艺自成一体,在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蒙古族四胡音乐正逐步失去生存空间,对它进行保护已是刻不容缓。
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胡尔",康熙朝编纂的《律吕正义后编》中称之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10厘米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
蒙古族四胡音乐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蒙古族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在蒙古族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元朝以后,四胡艺术广泛流传,曾一度风靡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华北等汉族聚居地区,对汉族民间说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是目前四胡艺术最为繁盛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