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间舞蹈】鄂伦春族萨满舞(大兴安岭市)(省级)
2017-02-23 12:44
萨满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所共同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他是一个神的使者,他沟通着人与神之间的一种重要使命。过去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信仰萨满主要是为了:第一,祈求神灵给人们带来幸福;第二,请萨满跳神驱鬼治病;第三,每年春秋两季进行萨满神灵的祀祠跳神活动,这种活动每年都按照氏族公社部落形式进行。鄂伦春人从四面八方都来到这里,骑着猎马,挎着枪,带着兽肉进行活动、跳神,萨满跳神的时候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左手拿着鼓,右手拿鼓锤,唱神歌,一边击鼓一边唱,坐在树墩上,一旦神要下界的时候,神要附在他身上以后,从树墩上蹦起来大跳,叮 当 叮 当 进行萨满的跳神比赛,对新萨满进行训练。
居住在我国大小兴安岭密林深处的鄂伦春族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地域公社发展阶段。他们在长期的狩猎、采集、捕鱼、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与自然界斗争的经验知识,但限于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他们又无法解释自然界所有现象,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无知无力,甚至是畏惧,因而产生出万物有灵,灵魂永生的原始信仰观念,随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日益加深,原始宗教及其沟通神与人的使者——萨满也就产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鄂伦春族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与信仰也随之发生了跨越性的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鄂伦春人民的经济文化又有了飞跃发展,科学思想代替了宗教迷信,文化教育代替了愚昧无知,医药卫生代替了巫师跳神,现在的文体活动代替了过去的萨满祀祠活动。作为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萨满跳神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各族人民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春天,我省黑河市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现代的鄂伦春文艺爱好者,首先对萨满跳神和祀祠吸取其精华并弃其糟粕,他们走访老猎民,调查老艺人,继承了萨满跳神传统的舞蹈动作和唱曲韵律,编创出一种萨满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次修改传承,逐渐演变为现在鄂伦春人一年一度的古伦木沓节即篝火节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艺术。这种新颖的萨满舞,既具有传统的萨满跳神祀祠中鄂伦春人崇拜英雄驱除邪恶,歌颂伦理道德的原始风貌,又有蕴涵如今鄂伦春人抒发美好生活情感,弘扬精神文明的现代气息。
萨满舞从篝火旁跳上了演出舞台,新鄂乡的鄂伦春族演员又把它推上首次我省、市少数民族汇演的艺术节,并获得省、市优秀舞蹈创作和表演奖。
一个原始的宗教形式,演化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引起了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赏,他们深入到鄂伦春族乡村,对萨满和萨满舞进行采风、考察和研究,在《北方民族》、《黑龙江省民族丛刊》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把萨满和萨满舞的探究改编上升到学术理论高度,从而萨满舞成为代表我国鄂伦春族的特色典型舞蹈。
鄂伦春族老艺人和鄂伦春族年轻人在新鄂鄂伦春民族乡的古伦木沓节的活动中纵情欢跳萨满舞。一个头戴神冠,身穿神袍,手持神鼓、鼓槌,时歌时舞、神幻神迷的表演,给人以神秘色彩的感染和民族风俗美的启迪。
萨满舞作为一个反映本民族特色风俗文化的精彩节目,献给了各界各族观众,萨满舞表演者的精湛表演,使人赏心悦目,惊叹不已。
萨满,鄂伦春族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文化,伴随着中化民族文化历史的前进步伐,正孕育出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