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商洛市

【简介】

制糖,有明确的分工——砍蔗工、榨糖师父、熬糖匠人、火夫,还有专门负责用干蔗叶包糖、捆糖的女人们。他们不分昼夜,压榨,炼制,包糖。每个人,专心致志,各司其职。地里的人们挥动镰刀,快速砍倒甘蔗,又弯下腰,一捆捆把它们扎绑起来,绑在马背上驮回糖房。有些马是认识路的,你只管把糖给它捆好,它自己就走回去了。

榨糖的师傅戴着手套,把每根甘蔗带叶的顶部砍去,再把它们一根根喂进榨汁机。这种机器是近年才有的,昼夜不停,一天能榨2000公斤以上。过去,都是人赶着牛,用石磨榨,费时又耗力。机器突突突响着,蔗渣滚落到一边,一股浑浊的、青绿色的汁水顺着皮管流进水池。这带着杂质的蔗糖水被称为“生水”。它在池子里略微沉淀之后,又通过皮管,进到“牛尾灶”的第一口锅里。“牛尾灶”,是就地取材、挖黏土制成的土坯灶,一个长方形的灶台,上面铸着五口直径一米的厚底大铁锅。五个人负责烧柴,火光照亮了整个糖房。糖水在第一口锅里烧开以后,泡沫越来越多。糖匠抄起大勺,不断搅拌的同时,要打捞浮起来的泡沫。在经过一番沸腾、冒泡、起沫之后,糖水被转移到下一口锅继续熬煮。火光跳动,蒸汽弥漫,糖汁在第二口锅里蒸发,渐浓,又被转移到第三口锅里。

就这样不断地搅动、熬煮和转移,糖汁不停地翻滚,越到下一口锅,泡沫就越少。青绿色的汁水也逐渐变成了棕色,咕嘟冒泡,越发黏稠,像岩浆一样翻滚。到了第五口锅的时候,糖汁已经成了糖膏。糖匠舀起一勺糖浆仔细观察,它已经能够浓香四溢地“挂”起了。这时,还要点一点花生油。点油,据说能帮助糖水继续蒸发水分,又把糖分更好地保留住。几百个排列好的糖碗已经在一旁等候多时了。糖碗里面早就垫好了一根拇指宽的棉线——一条长线,穿过好多好多的碗。糖匠把糖浆一一舀进碗里。

上一篇:【传统技艺】扬式糕点制作技艺(泾河大糕制作技艺)(扬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扬州豆腐制品技艺(谢集臭干制作技艺)​​​​​​​(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