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木杆秤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地区】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
【项目级别】省级
【项目保护单位】马荣泰衡器店

【项目批准时间】2023年11月3日木杆秤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项目简介】  

  木杆秤由秤杆、秤钩、秤砣、秤花和秤卡等部件组成。制作工序多达20多道,包括刮圆秤杆、镶嵌秤两端、下系、下刀、固定下刀、校秤、木杆刻度、钻星、割秤星、磨星等步骤。秤杆选用硬度高、韧性强的木料。目前制作的最大一杆秤,杆长2米,可称重230斤。而最小的一杆骨制戥秤,杆细如麻线,最大称重一钱五分,最小称重一分。

  许久以来,水乡兴化,家家户户都有一杆秤。木质秤杆乌黑油亮,秤星银光闪耀。它曾经是人们经营、交易中必不可少的计量器具。兴化秤匠所制作的秤,大的可称重 200 公斤,最小的是药房用于称重中药材的小盘秤。精致的小秤可以做到以克为单位。
  杆秤由秤杆、鸡心、秤钩、秤砣组成。秤杆有金属、木质之分。木质秤杆要两头包铜管,再钻提绳孔,钉装鸡心。弹线定星位是个技术活,也是做杆秤的关键程序。
  马荣泰衡器店始建于清末明初,《马氏家谱》上清楚地记载着马氏祖先世代相传的木杆秤是按照我国《木杆秤制作史料》上的记载制作而成。马氏族人从西安来到江苏后,一直以传统手工木杆秤制作为主业,建国初期,马义荣夫妇靠一条小船跑遍城乡卖秤、修秤,随后又在金东门外租下一间门面,制作并销售自家祖传的木杆秤。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兴化县人民政府把全县制作衡器(木杆秤)的业主全部组织起来,成立了“兴化衡器社”。
  1980年,衡器社并入兴化日用五金修造厂,此后,兴化城乡从事传统木杆秤的个体户逐渐增多,马义荣随后离开了日用五金修造厂,并把木杆秤制作技艺传给二儿子马立才,重新打出“马荣泰秤店”的金字招牌。由于他父子制作技艺高超,前往该店选购木杆秤的省内外客户络绎不绝,使得古老的计量文化在水乡进一步发扬光大。  马荣泰秤店制作的木杆秤选料十分讲究,主要以红木、海绵以及材质较好的旧家具为主要原料,特别是收购的红木、海绵旧家具,根据木杆秤的长度用细料锯将其划开,如150公斤的大秤,杆长为155厘米,秤杆前端粗4.5厘米,末端为3.8厘米,且秤杆要圆滑均匀,便于钉“秤花”,划开的原料经过刨磨才能成型,这完全来自纯手工制作。先说刨就有粗刨与细刨两种,至于磨,那就不可能像现在——放到车床上,电闸刀一合,机器一响,转起来就行,传统的手工操作要将毛坯放到盛有水的木盆里,先用粗砂、后用细砂慢慢地将秤杆料磨光、磨圆,拿捏的程度靠眼力和经验,一不小心秤杆就报废。而旧时人喊的假秤、黑心秤,其来由就源于制秤人在刀口和秤砣上捣了鬼。
  心灵手巧的马义荣家庭出身贫苦,未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幼承家训,以忠厚老实为本,加之父辈们在传授这门技术时比较严格,故而对那些有损声誉、昧良心的事情一概不干,只是根据马氏祖上的规定,传承老祖宗的家训和精细的制作技艺,诚诚实实做人,精益求精为当地百姓制秤。马氏木杆秤的制作技艺得以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古老的计量文化有望在水乡进一步发扬光大。

上一篇:【民俗】成吉思汗庙祭祀仪式(通辽市)

下一篇:【民俗】蒙古族传统小孩理剃胎发仪式(巴彦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