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曲艺】齐齐哈尔木板书(省级)
2017-02-24 09:55
木板书清中叶流传于河北中部,20世纪40年代流行于齐齐哈尔,属说唱类曲艺,它大量吸收了评书的说口及表演,融唱、念、打(木板与鼓)为一体,唱腔类似“西河大鼓”,一人表演。木板书表演器物:扁皮鼓、木板(三块板)。
木板书即是木板大鼓,是曾流行于齐齐哈尔一带的汉族传统曲艺样式。书目分中,长篇及书帽,小段,题材多为历史演艺,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等。
木板书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的山西胡家,在大迁移中传入河北,河南一带,河南称木板大鼓,河北称木板书,演唱时左手持木板,右手击鼓,没有伴奏乐器,后来形成的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也是在木板书的基础上结合地区音韵,并加入多种伴奏乐器发展形成的。
齐齐哈尔木板书即郑焕江木板书,是我国在60至70年代红极一时,流行全国的说唱艺术。2007年3月,它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4月齐齐哈尔木板书被列入我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焕江原籍河北省,自幼传承了木板书艺术。60年代郑焕江举家搬迁至富拉尔基区,开办说书馆。郑焕江的木板书保留了最原始、最古老的演唱风格,又创新地加入了“仿声”和戏曲动作,在表演时声情并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无数的听众。上世纪50年代,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每到木板书播出时间,街上曾万人空巷,大人小孩都要守在收音机前收听郑焕江的木板书。
郑焕江木板书具有浓厚的地方味。演唱者为一人,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持木板,右手击鼓,无伴奏乐器,曲调单纯,演唱中间夹话白。演唱的书目大部分是长篇《杨家将》、《薛家将》等“袍带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郑焕江对传统的木板大鼓进行了大胆地革新创造,给木板书的演唱赋予了崭新的内容。他首先从曲调唱腔上进行改革,结合书中不同人物性格和情节,借鉴京剧的念白和身段表现人物。他善于运用各种拖腔变化和颤音,抒发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人物思想斗争和情节发展到高潮时,他的唱腔加速,用大段贯口,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人物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听众产生共鸣。
郑焕江是一位真正的民间艺术家。他为人忠厚、善于学习、博学强记、有深厚的基本功,他不拘于旧书传统,把传统书中的“梁子”“柁子”都重新组织,如在“开脸”、“赞”、“打开”中都赋予新的内容。根据不同地区人物,用不同语音“倒口”,使人物栩栩如生。演唱技巧娴熟,手法身法灵活,丹田气口充沛,特别是书中动物、场景、战场上号角、马嘶等生活中各种声音形象,模仿逼真,出神入化。这是郑焕江木板书独到的风范。
郑焕江有六个子女。老五郑占勇从小跟随父亲学过木板书。现在他正投身到木板书艺术传承中,同时还鼓励他的儿子郑金学习木板书演唱艺术。
郑焕江木板书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板击节,鼓音伴唱,腔正韵圆,情节跌宕, 提起齐齐哈尔木板书, 我们的记忆就被拉回到半个世纪前,一部长篇木板书《杨家将》在我齐齐哈尔广播电台播出,民间艺术家郑焕江的名字成了人们心中最耀眼的明星。
半个世纪前,社会上的娱乐休闲方式还很单一,一部长篇木板书《杨家将》成了人们业余生活的精彩点缀。演播者就是我市的民间艺术家郑焕江,每到中午时分, 人们宁可不吃饭,不干活,也要听完郑焕江的木板书,
木板书的传承人郑焕江1918年出生于河北省,14岁拜师学习木板大鼓,随师傅到山东,天津,东北等地演出,50年代初,来到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黑龙江广播电台和齐齐哈尔广播电台都曾录制了郑焕江演播的多部长篇传统书目,《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将》《东汉》等等。
负责挖掘整理郑焕江木板书的李国梁介绍说, 当时, 郑家有个说书馆,整个富区, 就属那儿热闹,大人们在里面喝茶听书,小孩就在门帘下边蹭书听。
郑焕江是一位民间艺术家,他为人忠厚,善于学习,有深厚的艺术家功底,又勇于改革创新,过去民间大鼓曲调单一,平铺直叙,郑焕江首先从曲调唱腔中进行改革,结合书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发展来创腔,人物按行当表演模仿,并借鉴京剧的念白和身段,塑造人物性格,运用各种拖腔和颤音,当人物思想斗争激烈或者情节发展到高潮时,他的唱腔加速,用大段贯口,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郑焕江老人已于1986年去世, ,如今我们能听到的只是八十年代初,郑焕江在生病期间在医院录制的木板书《杨家将》。
听过郑焕江老人木板书的老人, 提起郑焕江时都是无比的崇敬和怀念,遗憾的是,这一民间艺术家形式竟然快要成为绝响了,一些木板书爱好者也只能说一些小段。
郑占勇是郑焕江老人的儿子, 作为郑焕江木板书的传承人, 只是在小时候跟父亲学过两个段子。
齐齐哈尔木板书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面临消亡。现在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取得着这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艺术家形式,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艺术舞台,这一美妙的声音再次在我们的耳边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