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茌平花鼓戏(聊城市)
2020-12-28 17:00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聊城市
【简介】
花鼓戏,又称"花鼓荡戏",是在茌平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清末民初。
花鼓戏形成之初,伴奏乐器仅有一个花鼓只有一人上场演出多种角色。后来有了武场面(不设文场面),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锣、大钹、小钹、手锣、堂鼓等。整个武场面由板鼓指挥,演员在场上表演动作时伴奏,演唱时锣鼓停止,后来发展为由多位演员表演,吸收民间花鼓的跑场和其他动作贯穿剧中。其形式活跃欢快,质朴奔放,在茌平西南一带颇为流行。其唱腔分男腔和女腔两种,调式为"宫调式"双句体的唱腔结构,民间俗称上、下旬。上旬落在1和5两个音符上,下旬落在调式的主音上,上句和下旬均匀为4小节2/4柏千涫县靓宴一稿一强亩右疆幛除"日平"和"结屡"外,一般唱腔较为规整。男腔接近口语,似说如唱,清晰明嘹,唱段一般没有甩腔,仅在最后用一个结束句;女腔较之男腔稍慢,唱段开始往往先唱一个引子作为上句处理,首句仍为引子唱词。女腔结尾一般在倒属第二句就有小结尾,然后经过一番锣鼓,再做一甩腔结尾,使整个唱段更加完美。花鼓戏的唱腔圆润悦耳,亲切淳朴,毫无生硬之感。花鼓戏的代表剧目有《王小赶脚》、《马轱辘换亲》、《张四姐落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