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国家级)
2020-12-28 17:04
【名称】: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
【项目简介】:
达斡尔意为“开拓者”,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整见长。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要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尼尔基镇、腾克镇和阿尔拉镇等地。扎恩达勒产生于遥远的年代,据史料记载,当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面对大自然,深受感染,为抒发情感、消除疲劳、振作精神而唱出动人的曲调,由此形成扎恩达勒。
扎恩达勒多表现历史事件、生产生活状况、民族英雄事迹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等,可分为抒情和叙事两大类,包括牧歌、猎歌、渔歌、祝酒歌、情歌、婚礼歌、放排歌、摇篮曲等多种形式。其演唱包括独唱和对唱两种形式,而以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居多。扎恩达勒分有歌词和无歌词两种,有歌词的扎恩达勒如《心上人》、《德莫日根》等,曲调丰富,结构多变,词句中杂有“那—耶,呢—耶”的衬词;无歌词的扎恩达勒多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词句中一般只有“那—耶,呢—耶”的衬词。
扎恩达勒曲调优美高亢,即兴性强,代表作品有《心上人》、《德莫日根》、《乌其根乌音》、《孤儿苦》等。扎恩达勒是古老达斡尔民间音乐的遗存,在达斡尔族传统民间音乐、历史文化、地方风俗等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扎恩达勒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现存的民间艺术态度冷漠,导致扎恩达勒后继无人,濒临危亡,亟待制定规划进行抢救保护。
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是人们在看到大自然的景色时,在生产劳动中表达心声、消除疲劳时演唱的一种曲调。在此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扎恩达勒”是反映演唱者特定心情和个性特征的一种演唱艺术。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民歌的主要形式。曲调优美、高亢。除了一部分具有固定的歌词外,均可在固定的曲调上根据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即兴编词歌唱,以反映生活现实,思想感情和愿望。在内容上,“扎恩达勒”以反映历史事件、生产生活、民族英雄事迹和悲欢离合的爱情为多。在题材上,主要包括牧歌、猎歌、渔歌、祝酒歌、情歌、婚礼歌、放排歌和摇篮曲等。在形式上,“扎恩达勒”则有独唱、对唱两种,其中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居多。在种类上,“扎恩达勒”分为有歌词和无歌词两种,如《心上人》、《德莫日根》等。
“扎恩达勒”是反映自我情感和欢乐吉祥的缩影,是达斡尔民族的传统优秀民间音乐。
2008年,“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